小山村变身文化名村
(贠开芳、李妙侠、付文昊)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村,松林满坡、栗林盈野,多年来,180户人家辛勤耕耘在祖辈的山川,他们的家园,安详而静美。
当全省加强基层建设年的春风拂过,小山村陡然热闹起来,仅仅8个多月时间,村子如蛹化蝶,变身成了全省第一个民俗文化风情村。
这里,就是迁西县滦阳镇黄石哨二村。
走进黄石哨二村,就宛如走进了民俗文化长廊。
入村伊始,青色的长城景观墙一路迤逦相随,其上松纹装饰,其中仿松木桩加固,颇有“松树胡同”的古村名特点。
1400米长的主街两侧,民居栉比,尤惹人眼球的是墙面上那一幅幅精美的民俗画。
“青山巍巍、滦水汤汤……”入村第一家墙面上的村史简介合辙押韵、古韵悠悠。
生、旦、净、末、丑……75岁的张春海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制作的皮影人竟成画上墙,成了村里的风景。
“滦河发源于……”三叉路口处的滦河雕塑造型如竹简侧立,其上长城雄踞,其下浪如祥云,其旁紫栗迎风,暗含着这里“青山、秀水、长城、栗香”的民俗风。
一路前行,一路感叹。
“给一缕风,就会在春天里划过一片风景……”在写有本村农家女作者韩玉珠创作的小说《大山的呼喊》墙面旁,时不时有人品头论足。
“财神到,财神到,捧着元宝”,小超市把财神迎到了门墙上。
福星、寿星、禄星,三星拱卫,其侧的年画说出了村民愿事事如意的心声。
琴、棋、书、画,传统的游艺文化和淡笔写意的水墨山水是县里书画名师的杰作。
左边秦琼素面拿锏,右边尉迟恭黑脸执鞭,这户村民睡觉都觉得安生。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十二生肖栩栩如生。
最让人感叹的是依坡就势的二十四节气,其形是活字印刷术的活字,其字有真、草、隶、篆,中间穿插着从“一帆风顺”到“万事如意”祝福语,这是村里最得意的景观。
沿街继续西行,是节庆文化版块,春节、端午、中秋……中国传统重要节日的由来,村民们都可以说个明白了。
入座行什么礼、见面行什么礼……礼仪文化版块得到上了年岁人的肯定。
当然,最让他们流连的还是画着羊羔跪乳的孝文化版块,给妈妈洗洗脚、常回家看看,老人们现在都能想到广告语和歌词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幅书法作品是县里书法名家王小民的作品。
左边《弟子规》、右边《劝学篇》,幼儿园门口两侧的书画成了学校老师最好的教材。
喜鹊登枝、金鱼献宝……一幅幅堪称精美的剪纸画是本村80岁老艺人王久伶的新作。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赞扬声,王久伶心里乐滋滋的。
……
“现在,我们村可出名了,连辽宁的摄影家都来我们村照相来着。”挑起大拇哥,村医沈文明充满了自豪。走着舒心、看着喜庆,无形之中受到教益,民俗文化风情街成了村子的品牌。
让村民们高兴的还远不止这条街。
来到刚刚翻建一新的村民活动中心,韩玉珠正和七八个村民在藏有4000多册图书的农家书屋里借阅图书。“你看,这里科技的,文学的,少儿的……应有尽有,这回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图书馆了。”正为创作一部新的小说搜集素材,韩玉珠脸上挂满了笑。
“现在,天天有人来看、来借。我都记了几大篇了。”拿出借阅记录,兼任图书管理员的村妇联主任唐式青自己手里也拿着《家庭保健大全》。
紧挨着图书室的是90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室。“省里帮我们村搞了文化共享工程。利用外边的卫星接收天线和这里的多媒体,我们可以跟城里人一样看到最新最好的电影、电视剧。”年轻的村主任安海涛对活动室的硬件设施很是满意。
像县里、镇里的干部们一样,8点准时上班,村支书李国齐每天工作排得满满的。“在县里驻村工作组帮助下,得到村里群众支持,5月我们翻建了村民活动中心,你看新建的标准化卫生室多漂亮,老百姓看个病、抓个药方便多了。党员和村民代表也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大家时不时聚在一起,心近了,气足了,谋事干事劲儿大了。6月,我们整治了环境卫生。7月修建了两条出村路,一下子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8月我们建设了文化一条街。现在,我们正研究把村里的文艺骨干组织起来,多搞些文体活动,让老百姓都乐起来。”
夜幕低垂,路灯渐亮,乐声响起。在同样是今年新建的文体健身广场,和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几十名妇女翩翩起舞,舞姿虽不婀娜,笑容同样灿烂。
义务承担起广场管理工作,村民小组长赵至清打扫卫生、侍弄音响,乐此不疲。 “有了这个广场,女的跳跳舞,男的扭扭秧歌、打打台球,这比聚在一起打麻将、喝大酒好多了。”
突然想起一句歌词来:“心像开满花的树。”但愿幸福的黄石哨二村村民,心花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