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奉献的古稀老人陈兆
(张威贺、宁海山、徐喆)
一位清瘦的老人弯腰弓背挥舞着扫帚,一辆装满垃圾的清洁车静静地停在路旁,这一动一静构成了乡村黎明寂寞而独特的风景。每天凌晨4点钟,当人们依旧沉浸在梦乡的时候,古冶区习家套乡解家套村保洁员——72岁的老人陈兆,就开始了他一天的清扫工作。
朴素的心愿
陈兆是解家套村土生土长的老农,一辈子踏实、厚道。近年来,村里搞生态村建设,全村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老陈看着家乡环境变得这么好,喜在心头。可农村就是这样,车来马去、春种秋收的,村头巷尾免不了些柴禾、杂物,村里的环境保洁成了大难题。
陈兆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主动找到村委会,毛遂自荐当起了保洁员,自2008年到现在已有近5年时间,寒来暑往,他始终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老人每天清扫五六条大街共6000多米的路段,打理十几条绿化带,清理全村40多个垃圾桶。每天从凌晨4点一直干到中午11点,12点时早饭、午饭一起吃,下午4点又要上路巡视保洁,直到晚上6点钟下班。这样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就是年轻人也很难吃得消,又何况是已到古稀之年的老人!常年生病的老伴也拖累了他不少,老伴常心疼地劝他说:“这么大岁数了,别干这活了,照顾我就够累了,总这样身体怎么能吃得消!”陈兆老人却说:“为咱家乡付出点,就是我的心愿,看着咱村这么干净漂亮,心里舒坦啊!”
执着地坚守
陈兆老人就是有那么一股执着的劲,不把卫生打扫干净绝不罢手。村入口处的卫生最难打扫,那里人流量最大,是进出村的必经之路,有时前脚儿扫完,紧接着又有人丢上垃圾,可他从不发脾气,总是默默地将垃圾再次清扫干净。“村里人都很佩服陈兆老人,他的工作没的挑,村里的婚丧喜事过后,他总第一时间去打扫。村里每月补助他那几百块钱真是太少,这活就是给个一两千元,都没人愿意干。”村长陈贺友如是说。村里的绿化面积不断增加,他的清扫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一到秋天,落叶满地,一些杂草、塑料袋等废物与绿化植物缠绕在一起,陈兆就用手一点一点地捡出来、抠出来。时间长了,粗糙黑红的手上印满了一道道划痕。儿女们见了,又是生气又是心疼,面对孩子们的埋怨,老人却总是憨憨一笑:“文明城创建,人人都有责任,村里干净,村民高兴,我心里痛快!”
文明城创建工作中,乡机关给村里送来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保健常识的宣传册和明白纸,他又主动承担起宣传发放的工作。陈兆边清扫街道,边向村民们宣传环境保护、卫生保健方面的常识,告诉村民不要乱倒垃圾,不要乱堆乱放,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他还精心编排了保护环境卫生的顺口溜——“要想环境好,大家一起搞;房前和屋后,一天一打扫……”
默默地奉献
无私地付出似乎成了老人的一种习惯。村里要求清理环境卫生,瘫痪的陈大妈看着门口的煤堆和柴草发了愁。陈兆得知后,主动帮助她家清理了三四天,累得腰疼了好几天。陈大妈家卫生验收合格,村里奖励了30元钱,陈大妈非要塞给陈兆。陈兆笑着说:“我就是伸把手,用不着这样,这不算个啥。”他还经常帮助双职工和身边没有劳动力的农户秋收,这样不仅帮了大伙的忙,还避免了侵街占道、柴草飞扬,助推了本村文明城创建工作。
解家套村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村,经费紧张时,连扫帚都买不起。由于每天清扫工作量很大,清扫工具就用得特别费。陈兆从来不让村里为难,他经常自己掏钱购买。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先仔细查看扫帚的铁丝是不是绑的不结实了、清扫车的螺丝是不是松动了、轴承是不是该加润滑油了,然后,及时动手绑紧加固、维护保养,既延长了清扫工具的使用寿命又能保证了第二天的工作。为延长清洁车的使用寿命,陈兆每年春秋两季都自己购买油漆,亲自将车身全部油一遍。在秋季的一天,老陈扫到半路,突然下起了大雨,他赶忙把自己备用的雨衣盖在车上,而自己却被淋了个“落汤鸡”,感冒了好几天。星期天,孙子们来看望老人家,小孩子看着清扫车觉着挺新鲜,想骑着玩儿,陈兆看见了,打了他们一顿,孩子哭着说:“爷爷,这车比你孙子都重要!”其实陈老何尝不心疼孩子,但他更把这普通的保洁工作看得至高无上!
乡村的黄昏格外祥和,夕阳下,陈兆老人依旧在弯腰捡拾着绿化带里的杂物,他在扮靓解家套村环境的同时,也扮靓着人们的心灵。村民们被陈兆的一言一行感动了,正悄悄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