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热气球爱好者许帅军:飞越渤海湾挑战极限第一人

12月24日,32岁的唐山小伙儿许帅军挑战飞行记录,独自一人驾驶AX-7标准热气球飞越渤海湾,成为国内驾驶热气球“横跨”渤海挑战极限第一人,并创造了国内AX-7型热气球飞行高度最高、单次飞行距离最长、飞行速度最快、飞越难度最大等多项纪录。日前,记者联系到了刚刚从大连返回唐山的许帅军,听他讲述飞越渤海湾的全过程。
8瓶燃料:借助西风带飞行289公里
对于热气球运动爱好者来说,飞越高山、海洋都属于探险飞行,难度很大。我国尚没有热气球飞越渤海湾的先例,也没有标准7级热气球单次飞行航距超过200公里的记录。很多资深热气球玩家都认为,用普通7级热气球飞越渤海湾风险太大,但许帅军还是决定勇敢尝试。
12月24日凌晨5点10分,在对热气球进行反复调试后,许帅军从古冶区市民广场点火起飞。由于热气球没有方向舵,其飞行方向和速度完全随风而定,驾驶员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风层来控制热气球的方向和速度。按照计划,许帅军要把热气球升到4000米以上的高空,借助西风带飞越渤海湾,飘向大连。
“因为气温过低,燃料燃烧不充分,热气球上升比较缓慢,大约用了一个小时才上升到4000米。”许帅军的热气球上载有8个装满丙烷燃料的钢瓶,“如果是新球,8瓶燃料可以保证6小时连续飞行,但我驾驶的热气球已经使用了5年,密封性不够好,大约只能维持4个多小时。”要想在4小时内完成飞越,飞行速度成为关键。“当热气球上升到4300米高度时,GPS显示气球的时速已经超过了130公里,我很兴奋,这个速度让成功飞越有了保证。”许帅军又将热气球上升至4500米高空,最快瞬时速度达到156公里/小时。
经过4个小时的连续飞行,热气球终于到达辽东半岛上空,而最考验热气球飞行员的是着陆点的选择。许帅军告诉记者,第一次下降,发现下面是近海的大片滩涂,落点并不理想。“低空风速很低,而我的燃料又快用尽。”许帅军急忙操控热气球上升至2000米,以40多公里/小时的速度继续向陆地移动,第二次寻找落点,终于在大连市金州区大魏家镇的一片果园中成功降落。“辽东半岛尖端比较狭窄,如果再不着陆,再向前飞就又是海,基本就失去着陆点了。”许帅军介绍,当时地面风条件非常理想,热气球是垂直落地,堪称完美。
GPS数据显示,此次跨海飞行距离约为289公里。
4500米高空:遭遇严寒缺氧 欣赏云海日出
热气球升空后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驾驶员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总体来说这次飞行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危险的高空气流。只是高空缺氧和极低的气温给我造成了一些困难。”许帅军说。
在海拔4500米的高空,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许帅军并没有穿特制的飞行服,而是身着冲锋衣,脚穿登山靴。“没多久就被冻透了,手还可以烤烤火,双脚却如刀割般疼痛。”由于气温过低,热气球中的各种管线被冻得严重变形,在更换燃料罐时,许帅军只能用手将所有的管线一一复位,才能将燃料罐装上。而他随身携带的实时定位仪器也由于低温两次中断了和地面的联系。
高空低气压和氧气稀薄是许帅军面临的另一个严峻考验。“好在携带了氧气袋。”许帅军靠吸氧来缓解头疼、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状,在操控热气球之余,还用DV拍摄了4500米高空云海日出的美妙景象。
20人团队:1年准备5次试飞
许帅军介绍,冬季渤海湾气象条件相对稳定,受西风带控制,在风速和风向上都比较适合飞越。“我们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做准备,前期多次到起飞和降落地考察,对12月份的气象也做了预判。”此前,许帅军和他的团队曾进行了5次试飞,乘热气球上升到4000米高空,记录风速和风向,预测飞行轨迹,并对GPS和APRS实时定位仪器进行测试,“实际飞行轨迹和之前预测的轨迹基本吻合。”
“这次飞行能够成功,离不开唐山飞行爱好者团队和众多无线电爱好者的支持。”许帅军告诉记者,此次飞行,唐山有20多位飞行爱好者提供地面支持。“此外,唐山、北京、大连等地,有许多无线电爱好者用他们自建的基站为我进行定位,这些数据都被实时传送到网站上。”许帅军说,“通过实时定位,地勤人员迅速确定了热气球的落点,在我降落后不到5分钟就赶到了现场。”
“这次成功飞越渤海湾,不但实现了我个人的梦想,也实现了唐山飞行爱好者整个团队的梦想。”终于圆梦的许帅军兴奋地表示,“APRS实时跟踪设备首次在热气球上的成功应用,也为中国热气球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报记者胡杨/文 本报记者赵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