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80后画家”


专稿 老妈没啥文化,甚至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老妈没拿过笔,甚至算数都要靠摆火柴棍;
老妈没画过画,甚至照葫芦也画不出瓢来。
瞅着别人读书看报,写写画画,说说笑笑,她老人家也常常羡慕不止。
老妈性格开朗,遇事有主见。家里外头的大事小情都是她老人家支撑决断。那些年家里日子过得苦,处处艰难,再赶上“文化大革命”和唐山大地震,从城里到了乡下,一家老小度日如年,可老妈都乐观面对,从没低头服输……就这样她和老爸拉扯大了5个子女,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
2010年7月3日,老爸走了。往日里老两口出出进进的形影不离,感情很深,一下子就剩下老妈一个人,总觉得有些孤单寂寞。我们平时心里多了不少惦念,也想办法让老妈的日子多些新鲜事儿。不知不觉地就过了快一年。
一天,小弟昌秋提出让老妈画画儿,别老看电视了。他还为老妈找来一本书,也是一个老太太画的画儿。小妹素文给她买来画笔,可老妈就是不画。小弟说你画啥都可以,随自己想的去画就行。老妈却振振有词儿:“大字不识,七老八十的,画不了!”话虽这么说,老妈还是动了心了。细心的姐姐发现她悄悄看画册,坐在写字台前半天不语。小妹也看出有戏了,赶紧把描影的画册、蜡笔、橡皮、板尺都放到老妈跟前,“逼”她画。“你们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就这样老妈开始描影。
打那以后,老妈每天遛弯儿回来,就坐下来“创作”。孙女和外孙子都成了她的“艺术指导”。老妈也挺勤奋、挺认真,擦了画,画了擦,一弄就是大半天。2011年6月10日,老妈的第一张“作品”诞生了。她画的是花盆里的“绿巨人”。大家看了都称好。老妈也乐了,笑着说:“我上了你们的当了。”
没想到老妈越画越来劲儿,越来越上手儿,有时一天就能完成一幅,渐渐地摸出点儿门道,开始构思、摆布位置,还想到生活中经历的事儿。她从阳台上的盆花开始,屋里摆放的瓷罐,广告上的图案……想画啥就画。为了画葡萄秧,她专门到小区的葡萄架下去看。想画村头的大柏树,姐和小妹就找来树枝让她看。有时为了一个画面画了擦,擦了画折腾好几回,桌子上都是铅笔屑、橡皮沫和五颜六色的斑点。看着老妈瘦小的身躯,一天到晚地“创作”,我们又高兴又心疼。家里阳台的缝纫机上、屋里写字台上就成了她自己的天地。后来她不再听别人说什么,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点儿“牛”了,画起自己经历的故事来了。有1945年的麦收时节和田间劳动;有1946年的八月十五和当年家中的日子;有解放初参加文化活动和学习缝纫裁剪的经历;还有“文化大革命”和唐山大地震中的生活;也有生产队时期的场景和自己熟悉的农家小院……在老妈的笔下,似乎所有的经历都能成为她的“作品”。如果从“画家”的标准和艺术水平上来说,老妈都与之相差甚远。但她却画出了自己的世界,有了内心的表达,也多了精神的寄托,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尽管她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挺为难,但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她总是有一种满足和欣慰。不知不觉中,老妈的“大作”也渐渐多了起来,现在已有100多张。有时她把“藏”在盒子里的“作品”拿出来摆在床上“欣赏”,挺有成就感的。赶上来人了,我们也不时“宣传”一下,老妈还挺谦虚,但总要讲讲其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