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车友探访中朝边境③诞生歌曲《喀秋莎》的地方


2月12日下午1点半,大家集合后前往被誉为“东方第一村”的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
半路上停车时,车队排在一条线上,蔚为壮观。大约1小时后,我们沿一条双向两车道的水泥路到达防川村附近的“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天色越来越阴沉,我们下车时已经飘起了雪花。
这个纪念馆建在公路边,是一位姓刘的老人自己出资建成的,里面陈列了当时战事爆发时的图片、资料、武器残骸、炮弹等。这位老人既是馆长,又是讲解员。
刘馆长介绍,很多人以为张鼓峰是人名,其实是中俄国境线上海拔155.1米的山峰,因其峰下有水泡子,状若朝鲜族长鼓而称之为“长鼓峰”,又因朝鲜族语“长”“张”同音而成了“张鼓峰”。“张鼓峰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日苏之间的两场小规模战役之一(另一场是发生在中蒙边境上的诺门坎战役)。这两场战役规模虽小,但均以日本失败而告终,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从此日本决定与苏联休战,把矛头指向了太平洋,发动了针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最终被拖入二战,而苏联则在这两场战役后完全消除了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心地将远东苏军大量调往苏德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刘馆长带我们到纪念馆的后院,为我们进行了讲解(图①)。他特别提到,沙俄在清朝末年,从中国窃取了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现在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纪念馆的后院还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让人类远离战争”(图②)。石碑的对面就是“张鼓峰”。山顶分水岭为中俄分界线,是防川北部主要山峰。
刘馆长还讲到,张鼓峰事件后,为了歌颂参加战斗的边防军人,苏联著名诗人伊萨柯夫斯基写了名为《喀秋莎》的诗歌,由布朗介尔谱曲,就诞生了歌曲《喀秋莎》。喀秋莎原意就是美丽漂亮姑娘的昵称,歌词大意就是把美好的爱情献给可爱的远东边防军人——“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1939年,苏军试制了一种多管火箭炮,士兵非常喜爱,把这种炮叫做“喀秋莎”。
记者 杨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