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贵和他的农民花会队
专稿 一位花甲老人,一生钟情于花会艺术,并在1997年组建了农民花会队。他就是丰润区丰登坞镇张庄村的赵守贵。16年的坚守,赵守贵的头发白了,但是只要有演出,老人依然精神抖擞。
正月初十,在丰润区花会展演现场,赵守贵和他的花会队自然成了主角。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演员们身着戏装,浓妆艳抹,手拿道具,踩着高跷表演起来,摸鱼、捉蝶等被演绎得妙趣横生。其中,踩着高跷单腿跳、劈叉等特技表演,更是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叫好声。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张庄村有过花会队。当时,赵守贵还是个孩子,经常跟着排练、演出。可没几年,花会队散伙了。过年没有了花会,村民总觉得缺点啥。1997年,村党支部决定重新组建花会队,便找到赵守贵让他当队长。他爽快地答应了。
组建之初,赵守贵走东家串西家,动员大家参加花会队。尽管磨破了嘴,包括自己的兄弟、两个儿子在内,才动员了十几个人参加。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赵守贵搬出大鼓,请出老花会队的老人教大家扭秧歌。大鼓一响,乘凉的村民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当时,就吸引了几个村民加入花会队。也就是那天晚上,张庄花会队宣告正式成立。
当时,花会队一穷二白,除了村里给的大鼓和一副铜钹,什么也没有。为了节省资金,身为木匠的赵守贵,拿出家里的木料,制作了30多副高跷。老赵心灵手巧,缺啥就做啥:小车、小驴、大烟袋……几乎所有的道具都是他亲手制作的。
除了农忙季节,赵守贵都组织队员们排练。刚开始,花会队的知名度不高,赵守贵就四处登门,求企业找村庄,为他们义务演出。后来,花会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邀请的帖子也多了起来。
冬去春来,组织排练,操持演出,赵守贵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花会队。张庄花会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从开始简单地表演秧歌,发展到现在的舞狮子、踩高跷、小车会等20多个节目。自从有了花会队,张庄村麻将声少了,看花会扭花会的人多了。如今,张庄村文化广场上,经常看到大人孩子们扭花会的身影,这成了村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16载艰辛付出,收获的是成功和喜悦。张庄花会队的演出多次获得丰润区第一名。去年,赵守贵被评为唐山市“基层文化之星”。谈起未来,赵守贵坚定地说:“只要我走得动,就要把花会队办下去!”
朱大勇 杨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