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家园社区居民争领“道德积分卡”
小小“道德卡”传递“正能量”
专稿 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积分卡十分常见,超市有购物积分卡、银行有消费积分卡……而路北区大里街道金色家园社区却在我市首创了一种有别于物质层面的积分卡——“道德积分卡”。“道德积分卡”记录的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它让人们感受到“德”的“正能量”。
用积分卡表彰身边善举
“前几天一户居民家中水管漏水,卜大叔帮忙修好啦,他的道德卡可得积上一分。”在路北区金色家园社区居委会,常做好事的卜丰林看到自己的“道德积分卡”上又增添一分,会心地笑了。
去年12月,路北区大里街道金色家园社区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并印制了“道德积分卡”分发给居民。记者看到,小小的红色卡片上印有姓名、卡号,持卡人每做一件好事,社区工作人员就在积分卡上记一分,好事做得越多,积分值就越高。社区还出台了奖励机制,满十分者可以在社区兑换一件小奖品,每满三十分者可以兑换一次医院免费体检。到了年底,居委会还会根据道德卡积分情况评选出社区“道德之星”。
“好人好事不白干,社区帮你来兑现。”金色家园社区书记郭海云介绍,制作、发放“道德积分卡”,是为了搭建一个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的道德建设平台。“积分卡只是一个载体,用来表彰我们身边的善举,见证人们对公民道德的践行。积分卡奖品不值多少钱,大家积极参与也不是为了奖励,而是觉得那是自己为社区、他人做了好事的认可和证明。”
小小卡片传递“正能量”
“做好事需要积分吗?”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小区居民,对于“道德积分卡”,很多居民并不在意,他们认为生活中做点小事、帮点小忙,都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并不需要记录下来。也有不少居民为“道德积分卡”叫好,称“道德积分卡”鼓励大家都来做好事,弘扬了社会正气,凝聚“善德”,向人们传递了“正能量”。
自从领到道德积分卡,金色家园社区的刘阿姨便将自己做过的好事一一记录下来,她的卡片很快就积了16分。可是刘阿姨却没有换取过任何奖品,“我只是想通过参与这个活动传递爱心,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刘阿姨向记者讲述了她经历的一件事,“去年秋天我捡到了一个包,里面是一个大学生的证件和求职材料,却没有钱,要不要寻找失主,我心里直犯嘀咕,因为担心对方发现钱物丢失会赖上我,最后还是联系到了失主,结果对方特别感激我,还表示也会尽力去帮助别人。”刘阿姨说,这件小事让她认识到“人心总是向善的,做好事就该发扬光大。”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心冷漠的事件,比如老人摔倒没有人敢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导致人们不愿做好事,不敢做好事。”郭书记恳切地说,“社会需要凝集一股善的力量,希望‘道德积分卡’能够把人们心底的善激发出来,看到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再不好意思伸出援手,不再害怕自己的善举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道德积分卡’不仅鼓励社区居民多做好事、善事,也使温暖和善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构建和谐社会从小事做起
“做个好人不吃亏。”这是卜丰林的口头禅。62岁的卜丰林是一名退休党员,也是金色家园社区里远近闻名的热心肠,不管是帮居民维修水电暖气,还是爬窗为没带钥匙的邻居开门,只要有人遇到困难,他总是会伸出援手。今年过年,居委会打电话说好到卜丰林家中慰问,老人却出了门。原来,一个残疾人朋友开助力车出了事故,卜丰林得知后立即赶去帮忙。
“雷锋精神为什么可贵?他做的都是小事,可是贵在一辈子坚持。”卜大爷说,自己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只想让人情厚一些、让社会风气正一些。卜大爷认为,雷锋精神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有的年轻人看到我在收拾垃圾箱外面的垃圾,就会自觉地将杂物丢进垃圾箱里,不再乱丢乱放。”
“以前人们常说,房子越来越大,人心却越来越远。道德讲堂活动和‘道德积分卡’的推出,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郭海云书记告诉记者,“道德积分卡”发放后,居民互相“揭发”、“检举”好人好事的情况时有发生,“李大爷经常帮邻居拿牛奶,应该记一分”,“刘大妈带着儿子打扫楼道卫生,我们都看到了。”……现在,不少居民的道德卡上都积了分数,邻里互助、义务奉献、关爱他人的精神也在金色家园社区蔚然成风。
“像雪后在楼门口放防滑垫、清除洒在道路上的沥青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却美化着我们的社会环境,温暖人心的小事越来越多,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郭书记表示,“道德积分卡”让更多人感受到“德”的“正能量”,引导市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