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的民间舞蹈
□刘荣德
专稿 唐山的民间舞蹈十分丰富,有地秧歌、高跷秧歌、跑旱船、小车会、龙灯、狮子舞、花灯、大头会、背杆、抬杆、老夫背少妻、鞑子摔跤、仙鹤会等。这些舞蹈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经过世代流传,不断完善提高。
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地秧歌
地秧歌是徒步在地上扭的一种秧歌,群众就叫秧歌。为了区别于高跷秧歌,故前边加上个“地”字。地秧歌因无大型道具故不受场合的限制,在各种民间舞蹈中,它最机动灵活,是我市民舞中的精华。
地秧歌有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
过街秧歌就是行进式的秧歌。伴奏节奏为行进速度,表演舞蹈的人分几路纵队前进,边走边舞,间或也与舞伴进行交流,一般说舞蹈的幅度不大,扇花比较简单,舞步以走跳为主。
场子秧歌是秧歌队停下来打场时扭的秧歌。可分大场秧歌与小场秧歌两种。五六十年前场子秧歌扭完还有艺人唱秧歌调,现在是光扭不唱了。
大场秧歌以跑各种队形为主,所以也叫跑套子。一般由一或两个秧歌头领舞,众人随之,边走图形边做简单的舞蹈动作。迁安等地晚上跑套子,秧歌角每人提灯一盏替代扇子,登高望之更是壮观有趣。跑套子的队形图有一字长蛇、二龙出水、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幅临门、六畜兴旺、七巧、八宝、九莲灯、十全十美、四面斗、八面风等。
小场秧歌最常见的是三人小场。即一个妞,一个丑,一个汇扌,有的把丑换成公子,基本规律是妞、丑(或公子)互逗,汇扌或打散他们,或往一起撮合。有固定内容的小场,有的是戏出子,如《拾玉镯》、《铁弓缘》《断桥》《钟馗捉鬼》等。有的是以生活为内容的出子,如《跑驴》《扑蝶》《摸鱼》《寡妇上坟》《花子要饭》等。
地秧歌所以普及面广,是因为舞蹈没有固定程式,节拍也不卡死,只要有节奏就行,动作多为即兴,能够掌握几种扇花、手绢花和几种身段的人都可下场,当然,要扭得恰到好处,也确不容易,著名老艺人一下场就是满场好,无论是扇花、身段、眼神都非常有魅力。
(二)高跷秧歌
高跷秧歌是绑有1尺至3尺左右木假腿的秧歌。因高出地面所以便于群众围观。角色行当与地秧歌相同。除扇花、烟袋花、棒花外还有各种腿子技巧。主要技巧有“怀中抱月”,即将一条腿抱在怀里。“苏秦背剑”,即将一条腿背在背上。“寒鸭凫水”,即身子前探一条腿后平伸,一条腿往前跳动。“铁板桥”,即下腰双腿前跳。还有撂叉、转身、大跳、别腿、蹲腿、翻跟头等技巧。有时还出现似叠罗汉的花样,如“骑象”“搭牌楼”等,甚为壮观。
(三)跑旱船
跑旱船是以舞弄道具为主的民间舞蹈形式。用竹、木制成船形,用布蒙起来画以船样,船底四周用水绿绸布围之。舞蹈者有三四人左右。一个妞“坐船”(称为船瓤子),其实船上是两条假腿,两条真腿在地上跑。一个老者在船外手执浆作划船状。一两个公子或丑围逗,有的只有坐船与划船的,主要看船瓤子两腿的功夫。跑起来脚步小而稳,犹如水上漂一样,有时也有多只船组成船队编队形跑场,场面十分热闹,有时也出现搁浅等情节,总之,舞者有很大的随意性。
(四)小车会
小车会是以舞弄道具为主的民间舞蹈。用木、竹做支架,布围之,画以小推车形状。下边围以白布两侧画车轱辘,“坐车”人应当是妞,也是两腿在地上跑,推车人一个为老生或青年人,拉车人(用彩带拉)一个,逗妞的丑或公子一两个,跑起来是圆场、八字或者上坡、下坡、误车等情节。误车(陷入泥中)时,有拉、推、垫土、压腿等模拟动作,表演起来逼真生动,令人百看不厌。
(五)龙灯
龙灯也是以舞弄道具为主的民间舞蹈。龙是从图腾中引过来的,被视为吉祥之物,年节喜庆龙灯舞必然出动。农历二月二更是龙灯舞活动的高潮。有些地方不仅舞于街头,还串宅过户。过龙灯的宅院更是高兴,常常献钱、香烟、点心等物。
唐山的龙灯有绿色的水龙与红色的火龙两种:一般是7至13节。用竹扎骨架,蒙以纸或布,画龙形,头、尾及每节均由一人用木杆舞弄,一个人高举“宝珠”戏逗蛟龙,常用的动作有摇头摆尾、曲折起伏、圆场、穿节、翻滚、盘聚等。如果两条龙同舞,还有互相穿行,互相逗弄,对称图形等场面出现。龙头与龙尾最为活跃,所以均由体力佳者执杆。各节都装有灯泡,夜间舞弄更为壮观。
(六)狮子舞
狮子兽中之王,过去常以石头雕成看守门户,以“避邪去灾”,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物,因而各地都有狮子舞出现在花会中。
狮子,上乘的用犀牛尾做成,酷似真狮。没条件的用麻为之。大狮由两人扮演,小狮一人扮演。一般最少是一对狮子,由一武士打扮的人手执彩球逗弄,逗狮人除跑、跳外,还可以翻各种跟头。舞狮的两人需配合好,模拟狮子的各种动作,诸如理毛、打滚、蹿跳、坐卧、直立等。武耍法还有蹬球、过压板、上高桌、绕行桌腿(桌子翻着放),从几张桌子上翻跳而下等。狮子舞的特点是威武雄壮,活灵活现,阳刚之气浓烈,能给人以鼓舞。
(七)花灯
在我市迁西一带盛行跑花灯舞蹈。民间艺人扎制各种盆花,花盆呈半圆形,下边有木把可握,舞者数十人,两手各举一盆花,内燃蜡烛,待太阳西沉,夜幕降临之际,花灯舞出动于街头,跑各种图案,再加以起伏错落,烛影摇曳,大有如临仙界之感。跑花灯的,主要是台步要跑得快而稳,犹如水上漂一样平柔流畅。
(八)大头会
出会人头戴各种扮象的有夸张表情的大头,边扭边行,也可扮成有情节的出子。大头舞的特点是风趣幽默。
(九)背杆、抬杆
背杆是将铁架子绑在下面人的腰、肩上,上面站的儿童双脚绑在铁架上,上下一齐舞蹈,因为有了层次,便于群众观看。分单背、双背、三背3种形式。单背是一人背一人,双背是一人背两人,三背是一人背三人。
抬杆是用木制成高低不同层次的架子,由几个人抬着,一般至少抬的人不少于6个,上面的人双脚绑在架子上舞动双臂。一般都是戏出子。如《水漫金山》,高处是法海、许仙与众僧,下面是青蛇、白蛇与水族。
(十)老夫背少妻
这是一个人扮演两个人的舞蹈形式。即舞蹈者下身着老汉裤子,上身扮成小媳妇模样,腰间系一假人上半身,为老汉模样,腰后装有假腿。整体看为老汉背少妇形象。舞蹈者下身做老汉动作,上身做少妇动作的同时,舞弄假人与其配合。这种舞蹈活泼诙谐,妙趣横生。
解放后,有人把它发展成猪八戒背媳妇、抢救伤员等内容。表演形式依然如故。
(十一)鞑子摔跤
这也是一个人扮演两个人的舞蹈形式,即一个真人与假人摔跤。传统摔法是在一辆大车上,随花会队伍前进,边走边摔。因摔跤者扮成蒙古人模样故得名鞑子摔跤,也可以在舞台上表演。为了故作玄虚,有时摔到台边上,扮演者一条腿伸出台外,做出即将滚到台下的样子,使得一些入神的观众大声疾呼“注意,掉下来了!”于是,一些清醒者再去奚落大喊的人。这个节目表演逼真,引人入胜。
(十二)仙鹤会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高跷表演形式。即表演者腰间装上仙鹤道具,犹如乘坐仙鹤背上,两条木腿成了仙鹤的腿,看上去很逼真。再加上器乐伴奏,使围观的人如入仙境。目前这种舞蹈形式已经绝迹了。
以上各种民间舞蹈的伴奏,主要是由民间鼓吹乐伴奏。一般是两支唢呐,一鼓一钹,也可加大编制。因唢呐音量大,穿透力强,最适于户外演奏。以演奏秧歌曲为主。我市西部有些高跷秧歌等,有的用锣鼓乐伴奏,演奏专用伴奏锣鼓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