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伤痛不是时间能抚平的。随着冯小刚导演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前的强力宣传,30多年前那场地震又再次放大在当事人的眼前。河北作家关仁山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他与作家王家惠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日前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读者质疑该书“搭电影顺风车”,关仁山昨天给予回应:“我们没有搭车的意思,但是,这时候出版,还是搭车了。”
拿起笔 记录已逝的过往
小说《唐山大地震》讲述的是一个地质工作者的爱情与命运。地质工作者周海光赴唐山任唐山市地震台台长。因为坚持自己的监测结论,周海光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与市长女儿向文燕的爱情,让他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最终,地震发生,证实了周海光的预测,而他与文燕已生死相隔。小说通过震前、震中、震后三个不同阶段,讲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以及抗震英雄的感人故事。
关仁山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他说:“我家附近有一个砖厂,工厂取土挖了一个大坑。这个地方叫‘三角地’,掩埋了几万遇难者。当时,有个学校的老师安慰孤儿,说到埋尸场喊爸爸妈妈,喊到一百声,爸爸和妈妈就会答应的。清明节那天,失去父母的孤儿来到这里喊,喊声惊动了我,我和同学们过去看,孩子们喊得泪流满面,我至今难以忘怀。”
不过,他表示小说《唐山大地震》并不是要重现历史的悲惨,也不是再去掀历史留下的创伤,其初衷是祭奠地震中死去的亡灵,记录那悲壮的瞬间,展现人性光辉和大爱力量。“克服当年地震带来的痛楚是创作这部作品最需要做的事情,而我们渴求传递情和爱。只有情,才有感染力。所以,情与爱是这部小说的主线。我希望读者能够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大爱、勇敢与坚持。”面对现在的唐山和唐山人,关仁山感到欣慰,他说:“可喜的是唐山在这30余年的飞速发展让地震的阴影慢慢消散,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唐山人的坚强勤奋和自强不息,这些品质一直在唐山儿女的血脉里延续。”
此前,关仁山创作过地震题材的短篇小说《非常爱情》和中篇《北方图腾》,这次他与王家惠创作的长篇《唐山大地震》是根据早年的电视剧本改写的,写了很久,到如今才出版。对于这部小说赶在冯小刚执导的同名电影上映前推出,不少读者认为有搭顺风车之嫌。对此,关仁山表示:“我们没有搭车的意思,但是,这时候出版还是搭车了,不然销得咋这样好呢?没有这个电影,我们的书稿还存在电脑里呢。我佩服出版社有这种搭车的营销意识,今后得学习。”他认为搭不搭车不重要,主要是作品要好看,“观众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再来看看我笔下的大地震,各具特色,互为补充。”
关仁山说,电影《唐山大地震》是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的,他的小说《唐山大地震》是助阵的。他作为唐山人,感谢冯导,感谢张翎。
走出门 在生活中找故事
为了能更好地创作《唐山大地震》,关仁山和王家惠走访了许多地震幸存者。他说,每个人眼中都有一场地震,因此每个人的感受都不相同,每个人讲述的故事也不一样。这也是他创作每部作品都要做的事情——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故事。他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圈,这是小生活,世界还有一个你没经历过的大生活。作家没有生活就写不出好作品,这生活除了家庭、朋友和单位很狭窄的生活,还包括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一切还要在深入生活中谈起。”
为创作更有生活质感的作品,关仁山曾在渤海湾一个叫涧河的渔村挂职副村长体验过生活,在广东佛山罗村镇挂职副村长深入生活,还在唐山唐海县挂职副县长体验生活。这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铺开纸 写下想写的故事
关仁山一直喜欢写农村故事,尽管这不是目前受读者欢迎的题材,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路。他说:“我热爱土地和农民,没有别的办法。一个作家写作不能不考虑市场。但是,市场有时是残酷的,即便我堕落了,读者也不一定买账。但是,一个作家是有想法的,如果写的东西不是自己喜欢的,那就没有动力了。仅仅为了生存,没必要折磨自己,还不如写剧本挣钱呢!关键是我们有理想,只要还有一个读者,我还继续写农民,把这棵老玉米啃出点新意来。”
静下心 平和地看待得失
在河北作家群中,关仁山、何申、谈歌合称“三驾马车”。对于这一称谓,关仁山很谦虚。他说:“我们那一阵都写了很多作品,被这个称号结合在一起,是人生的一个缘分,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成为了好朋友。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好多珍贵的东西,比如,谈歌的犀利和激烈、何申的幽默豁达等。我们留下个称号,留下雷达先生的一个‘现实主义冲击波’的说法,这些年还有人记得,我们就很知足了。这也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