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并快乐着的“富翁”
—记乐亭县城管局清掏工王青海
专稿 (刘士民 云志鹏 单宇)
他叫王青海,是一名清掏工。
多年来,在方圆十余里的乐亭县城内,无论哪儿的地下管道出现堵塞,都会见到他因清掏、疏通管道而弄得满身脏兮兮的身影。他说,地下管道如同城市的血脉,而清掏工人就像是城市的保健医生,必须时刻保障城市血脉的正常运行。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9年,自部队转业到地方的王青海到乐亭县城管局参加了工作,不久便当上了一名清掏工人,从此开始了多年的“地下工作”。
起初,家人对王青海不是很理解,但军人出身的王青海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干到底。在王青海看来,清掏工虽然不体面,但对一个城市来说却意义重大,并且只要踏下心来干下去,照样能干出成绩来。
此后每天清晨,王青海都要早早地赶到城郊停放清掏车的停车场,清理检修清掏车是他每天早上的必修课。在别人眼里臭味熏天的清掏车,在王青海看来却是他十足的好伙伴。多年来,他带领他的清掏小分队就是靠着这些好伙伴疏通和清掏着全城街道下水及小区的污水井、雨水井和化粪池的。厕所中的污秽和下水道中的污水,一般人见了都会捂着鼻子离开,而他却多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2008年夏季的一天,县城河西新村村民反映区域内排水不畅,一下大雨,雨水就往房子里倒灌,有的甚至把小土炕都要泡塌了。王青海了解情况以后,马上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跟工友们加班加点,一块一块地掀开管道上的盖板,一锹一锹地清除管道中的淤泥。整整20天,王青海跟他的工友们清除管道1000多米。此后,那里再也没有发生过堵塞现象。
清掏作业中偶尔也会有一些“小发现”。而每逢此时,他总是想着别人。
2010年秋末的一天,王青海带着四名清掏工,在大东方购物广场前的水井里掏出一张身份证。他拾起来,用衣襟擦干净一看,是一张二代身份证,上面印着北京石景山区某部队姚志伟。他想,这也许是姚志伟来乐亭探亲或出差时丢失的。补办身份证不是啥难事,但得需要时间。如果姚志伟是一名经常出差的军人,一定会因为丢失身份证带来诸多不便。第二天,王青海借上班路过邮局的机会,买了信封和邮票,将身份证寄到了部队。很快姚志伟回信了,信中对素不相识的王青海充满了感激,信中还这样写道:“乐亭不仅城市美,人的心也美。”
去年夏季的一天,大雨下个不停。王青海带领工人在富强小区疏通下水道时,发现路旁一个输水篦子被什么东西堵塞了。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黑色手提包,包里有一大把收据和欠条,还有一张身份证。因为时间长了,收据和欠条已被雨水浸湿。他意识到,这十有八九是有人偷来的提包,将里面的现金拿走后丢在这里的。在场的工人说赶紧扔了吧,捡这个也许会摊上麻烦。他笑着说原始凭证对咱们说是一团废纸,可对丢失的人来说可是“宝贝”。他把这些凭证一张张摊开,放在车座上晾干,数了数涉及金额足有20多万元。第二天,他根据身份证上的地址和姓名找到了失主王先生。原来几天前,王先生在县城一家饭店吃饭时,手提包被人偷走,里面除了几千元现金外,还有收据和欠条。王先生除了养车还经营砂石料的生意,如果这些原始凭证丢了,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为了寻找这些原始凭证,急得满嘴起了水泡。凭证失而复得,王先生拿出一叠钱对王青海表示感谢。王青海却说,快把钱拿回去吧,我做这事不是为了钱。
平时,履职尽责,不怕脏不怕累;面对急难险情时,王青海更是冲锋在前。
去年7月至8月初,乐亭遭遇了自1962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县城老城区的县社家属院、建设楼以及新城的气象局等多处被淹,城市街道严重积水。作为清掏工的王青海,在暴雨洪水到来前,就带着清掏工们连续奋战了10余天,加快下水管网清掏,在地势低洼地区架设排水设备……暴雨袭来后,他又奋勇投入抗洪抢险队伍中,疏通下水管道,排除城市积水,疏散受灾群众。整整四天三夜,他没有合眼,始终坚守在抗洪一线,一直到暴雨停止、洪水退去。而随后尚未歇息,他又接到命令,支援乡镇抗洪排涝,为受灾村群众运送生活用水,于是,他又迅速投入到新的抢险工作中……
王青海就是这样,他把自己当成一块砖、一颗钉、一个兵。有人说他土、笑他穷、嫌他脏,可他却说自己是劳动并快乐着的“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