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兰:用30年的坚守谱写孝老爱亲之歌
专稿 在迁安市王古庄村,一处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已经成了村里最老旧的屋舍,小院里的一家三口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和疾病的折磨。但村里人都称赞说:“这家有一个压不倒的‘顶梁柱’!”
这根“顶梁柱”就是年过花甲的朱桂兰。30多年里,她用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一个不幸的家庭。
丈夫在工厂上班,膝下一儿一女,朱桂兰原本过着温馨和睦的生活。然而1984年,儿子王树强患上了一种怪病,一家人平静的生活被打碎。经诊断,王树强得的是罕见的肝豆性核病变。这种病需要终生服药,每月光药费就要200多元,而当时丈夫每月的工资不过七八十元,家里所有的钱也不足以支付儿子的药费。为此,朱桂兰几乎借遍了所有的亲友,才勉强维持着王树强的后续治疗。
时隔不久,孩子的病情突然加重,最终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朱桂兰不得不整日看护在儿子身旁。儿子吞咽困难,朱桂兰总是把食物送进他的嘴里,再用手端着他的下巴帮助咀嚼。后来,朱桂兰自制了一个松紧布的带子,兜在儿子的头部帮助他进食。前年,王树强病情突然加重,整整输了一个月的液。朱桂兰跪在儿子的身边,一手握着儿子不停抽搐的手,一手按住儿子抽搐的双腿。这个姿势,她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连饭都吃不上。
祸不单行,因为小叔子车祸身亡,照顾患脑血栓的婆婆的重担又压在了朱桂兰的肩上。狭窄的小屋里,照顾婆婆和儿子两个病人的吃喝拉撒,成了朱桂兰最深刻的记忆:每天早早起床,一边伺候病人,一边操劳家务,直到深夜婆婆和儿子都睡下了才能打个盹。婆婆瘫痪在床18年后,以80岁高龄辞世。村里人都说,老人享尽了儿媳妇的福。
由于积劳成疾,如今,朱桂兰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一次,在帮助儿子翻身时,朱桂兰扭伤了腰部,医生要求她住院治疗,但考虑到儿子需要人照料,她忍痛回到了家里。按照医嘱,朱桂兰需要静养一个月,但习惯了忙碌劳作的她仍忍不住要照顾儿子,急得丈夫王得富把她按在炕上,强迫她休息。每每提起妻子对这个家庭的付出,王得富总是难以抑制眼中的泪水:“这些年如果没有她,这个家早就散了,她没跟我享过一天的福啊。”
母爱如山。朱桂兰30年的坚守在当地传为了佳话,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在村委会的努力下,她和儿子办上了农村低保补助。看着儿子的病情一天天稳定,年过六旬的朱桂兰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当问及她累不累时,朱桂兰坦诚地说:“累,确实很累。可日子总得继续,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吃多少苦,受多少累,我都愿意!”
小松 向阳 巍巍 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