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档案“晒”得村民心里亮堂堂
从去年开始,我市开始创新推行“阳光档案,服务万家”活动。一年过去了,活动进展如何,记者近日深入到农村一探究竟。
在南刘屯村,记者遇到了63岁的朱志清,他每个月月底都会和邻居一起去村委大院转转,看看南刘屯村刊里的村务公开档案。
“大到修路、征地,小到文艺活动举办、干群募捐等一项项的花销,村里的阳光档案都有记录;有啥活动需要开会讨论,有啥决定需要事后村民知晓,都会记录在案。”朱志清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村两委还正式开通了微博,村民可以通过微博了解村事。
在古冶区范各庄村,68岁的村民王玉喜指着村里的村务公开栏乐呵呵地说:“以前老百姓想知道点村里的事不是那么容易。现在好了,只要到公开栏一看就知道,每项村务活动的档案资料都明明白白地张贴在公开栏里,透明多了。以前没有村务公开信息的时候,总是担心粮食直补的事,现在好啦,通过公开栏一公布,一目了然,心里有底啊。”
2009年,村里修路,作为本村的村民,王玉喜自然也是村务公开的监督人,有权负责监督修路的财物使用以及施工质量、进度等。
说起监督修路的事,王玉喜算起一笔账来:“村里修路,原计划每平方米要花29元多,通过‘一事一议’,全体村民都同意采取只包工不包料的方式进行修路,通过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每平方米只花了13.29元,一下子就节省了一半多。现如今,路也修好了,大伙儿心里既敞亮又踏实。”
村级开支阳光公开、村民可随时了解村里账务、村里大事小情有案可查……通过推行档案公开透明化,农民可以方便了解到村务工作的各个方面,这正是阳光档案带给农民的新福祉。
记者从档案局了解到,目前我市5159个村已普遍开展了“阳光档案,服务万家”活动,90%以上的行政村落实了档案公开服务,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了管家人。截至目前,我市农村已建成档案近60万份。
李丽 赵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