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三农”构筑坚实平台
——市供销合作总社基层合作社建设发展纪实
专稿 (董春青)近年来,市供销合作总社强力推进基层社建设进程,为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三农”打造了坚实平台。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重建、改建基层合作社183个,直接受惠农户达20.7万户,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变观念
基层社建设发生质的飞跃
市供销社党委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打破思想束缚,在基层社的改革发展中实现了四个转变,使基层社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
变单打独斗为依靠“两头”,坚定地遵循上依市委、市政府,下靠农民群众的工作原则,有效地保障了基层社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变增收养人为服务“三农”,实现从服务中创造经济效益、在创效中提升服务能力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变单向管理为双向管理,摒弃原有的纵向垂直管理体系弊端,大胆改变基层社的组织形式,将合作主体扩大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社会能人、经营大户等,同时在运营管理中普遍推行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制度,形成了纵有集中统一、横有民主管理的双向式组织管理体系,有效地增强了基层社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服务能力;变商品经营为服务经营,新增加兴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构建新型网络、组织参与商超对接活动、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等30余个服务项目,通过这些服务经营,使基层社迅速在农村站稳了脚跟。
因地制宜
基层社服务功能有效提升
由于坚持了开放办社、多种形式建设基层社的思路,因此逐渐形成了组织严密、功能全面、布局科学的基层社服务“三农”体系。
通过向社会能人、社会组织授权挂牌等形式,先后在乐亭、玉田、滦县、遵化、唐海、开平、古冶等地重建了130余个基层供销社,使之成为当地服务“三农”的新型力量;抓住“新网工程建设”“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建设”和“综合体建设”的机遇,共建和改造基层社50余个,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基层社拥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日用品超市10个、100平方米以上的农资连锁店28个、乡镇级综合服务中心10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个,每年完成商品销售100亿元以上,年实现利润数千万元;依托基层社,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自2008年至今,相继谋划、建设强社惠农项目50余个,为筹措“三农”服务资金开辟了源泉;挖掘原有网络优势,不断进行农资销售服务网络、农产品加工销售网络、日用消费品销售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的建设改造,为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打造了强有力的保障网;组建12个县级农合联、 116个乡镇级农合联分会、1185个专业合作社和488个涉农协会,辐射带动农户62万户,形成了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建章立制
强化基层社的管理力度
市供销社从加强基层社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入手,大力加强对基层社的管理和约控,使基层社服务“三农”效能更加突出。
在法律的框架内每个基层社都建立起理事会,完善股东大会制度,使基层社的日常管理、经营服务、重大事务、一般事务等事项全部纳入了“集众人之力”的范畴;普遍推行社员大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民主决策机制,使社员们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在所有新建、改造的基层社中均建立、健全了监事会制度,同时建立严格的财务监督制度,确保了基层社的健康运营,保障了基层社正确的经营方向和服务方向;为了使基层社内部不断产生凝聚力,建立了科学的利润分配机制,明确了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金、利润初次分配、股金分红、二次返利等的收益分配方案,同时采用合同契约、订单合同、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在社员、基层社、供销社等多种主体间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盟。这种利益上的联盟,在基层社内部形成了“共存共生”的共识,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使基层社的经营服务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