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评剧 回声嘹亮
专稿 (记者 王昊)评剧诞生于唐山大地,是唐山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种。每次走在公园里,都能听到清脆嘹亮的吊嗓声,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也经常被三五成群的戏迷们如痴如醉地传唱着。评剧,这个全国第二大剧种,历经百年,已在北方大地根深叶茂。
小茶园里诞生的剧种
“评剧诞生于1909年唐山小山的‘永盛茶园’,当时叫‘平腔梆子戏’。”汪洁是唐山市艺术研究所的编剧,曾参与《唐山市文化艺术事业史料》中唐山评剧卷的采访、编写工作,目前正编纂有关“冀东三枝花”的相关史料,她向记者介绍了评剧在唐山的发源情况。“评剧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在一代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广泛的群众基础,才促成了这个剧种的成熟。”评剧1909年进入唐山,1919年打入东三省,1930年之后广布于全国。若论功业之大,成兆才确属第一人。但也不能忘了胡家坡的任连会,是他首先趟出了道儿。“蹦蹦戏”时期,金菊花是第一把演员,唐山落子时期月明珠是红极一时的明星,任善庆是评剧的第一位鼓师……正是这个群体呕心沥血,才创造和发展了评剧这门璀璨的艺术。
提到第一代评剧演员,就不能不说“崔八班”。“清朝时乐亭县的崔佑文(绰号崔八爷)酷爱艺术,他家养有很多班社。当时,‘莲花落’这枝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正在蓬勃发展,崔佑文遂又成立了莲花落班(早期的戏曲学校),开始招收学员,由京剧、梆子演员教授唱念、表演等基本功。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及金菊花等第一代评剧演员们几乎都在崔家班学过艺。”汪洁曾到乐亭采访过“崔家班”的历史情况,此外,她还了解到丰南的赵家班和孙家班也培养过成兆才、任连会等人,正是源于冀东地区莲花落班的盛行,才培养出了第一批杰出的演员,这对评剧进入永盛茶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汪洁说,“以成兆才、任连会等人为首的‘庆春班’,在任连会的具体指导下,排演了由成兆才改编创作的《告金扇》《六月雪》《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刘伶醉酒》等几出大、中型剧目,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正月,在滦县吴家坨亮相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当年农历三月初三,唐山闹市区小山下坡的‘永盛茶园’开业。茶园经理王凤亭邀请成兆才的‘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来茶园常驻演出,这个新兴剧种正式在唐山诞生了。”汪洁曾翻阅了大量史料,并请教各方专家学者,才能对评剧诞生的历史侃侃而谈。
评剧源于民间
“评剧是在乐亭、滦县一带民间流传的‘地秧歌’、‘莲花落’、‘蹦蹦戏’等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其词语通俗易懂,不管是表演、音乐、还是唱腔、对白,无不显露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张墨瑶作为一名唐山地域文化研究学者,在潜心研究唐山皮影的同时,也在论证着评剧与皮影、大鼓、冀东民间舞蹈等艺术的互通关系。“评剧借鉴皮影的唱腔,自其发端就已存在了,演员的表演与现在乐亭、滦南这边流行的地秧歌有相似之处。”
评剧和其他剧种一样,是一种综合艺术,其特点是以唱工见长,辅以程式化的戏曲动作来演绎故事情节。由于其唱词浅显易懂,表现的是家长里短,宣扬的是惩恶扬善,因此,备受观众欢迎。
“我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在洗衣、做饭时唱上两口评剧,这就如同今天年轻人唱流行歌曲一样。到了农闲时,村里还会有几个人攒个班,给村民演出。”张墨瑶回忆起儿时的情景,还情不自禁地随口唱了几句。
“评剧在东北地区影响广泛,这可能与当时大批乐亭商人去东北经商有一定关系。”张墨瑶认为,那时东北地区的娱乐活动较少,而成兆才等人将评剧传入东北后,漂泊在外的乐亭人听到家乡的声音很是追捧,这就使得评剧在东北地区流行广泛,而那时观众都称其为“蹦蹦戏”,还未有“评剧”一名。
真正有“评剧”这个名称,始于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见诸《大公报》上,由此,从唐山走出的这个剧种,以“评剧”之名替代了“唐山落子”、“平腔梆子”、“平剧”等称谓,开始享誉中华大地。
新时代赋予新生命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这句评剧唱词出自新凤霞的《刘巧儿》选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遍了大江南北,走在街头巷尾,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两句。正是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各大新兴流派相继涌现,使评剧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全国各地区几乎都有评剧团,包括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能看到评剧,而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几乎天天播放评剧经典唱段。”韩长存已年逾六旬,曾经也是一位评剧演员,他经历过评剧空前繁荣的时期,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参与《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的采访、整理工作。他对记者说:“评剧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主要是因为很多剧目通俗易懂,符合大众需求,而且对白以普通话为主,演唱风格与歌曲发音大致相同,普通人容易接受。”
为了将评剧历史真实客观地留给后人,韩长存曾三下东北采访过唐山籍的评剧界老艺术家。“我曾经采访过李小舫,他在解放前编纂过《评剧大观》,打破了评剧演出没有剧本的历史。解放后,李小舫一度担任吉林省戏曲学校的校长。”至今,再翻看《唐山戏曲资料汇编》这本书,韩长存慨叹曾经采访过的老艺人几乎都已过世了。
“我听老一辈评剧艺术家讲过,唐山是评剧的试金石,一出戏,一个角要想红,必须在小山唱响。”每当回忆起老艺术家们的这句话,韩长存总感到很自豪。
时至今日,评剧,从一种简单的说唱艺术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凝结着几代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和心血,它在不断发展创新过程中,成为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散发着冀东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为振兴民族文化、振兴评剧事业,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和唐山市人民政府从2000年开始,在评剧的发源地唐山举办“中国评剧艺术节”,如今已成功举办八届,成为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大型戏曲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