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鸿桥:从历史名镇到商贸重镇
专稿 从经久不衰的历史名镇到商贾云集的商贸重镇。玉田鸦鸿桥,这座素有“京东第一大集”美誉的古镇,正伴着“路传驼铃响,水送摇橹声”款款而来,向我们展示着她的繁华。
底蕴丰厚的历史名镇
“鸦鸿”两字民间流传是两种水鸟,野鸭与鸿雁。古还乡河是野鸭和鸿雁栖息的地方,古人认为此为富饶吉祥的征兆,即在此安居落户,称“鸭鸿岗”,后来又改“鸭”成“鸦”,也就有了鸦鸿岗的名字。岗改为桥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称鸦鸿岗是有碑文为证的。2002年出土的一块无名古碑记载“名鸦鸿桥者,巨镇也者。余有地名鸦鸿桥岗者,即其地也”。由此可证,鸦鸿桥和鸦鸿岗是有一定联系的。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定把原在今承德一带的兴州左屯卫迁到玉田县鸦鸿桥一带,自此,5000多名官兵到这里驻扎,一边开荒种地,一边练武戍边,这里很快气象一新,人口越来越稠密。
成化二十年(1484年),明宪宗朱见深决定疏通还乡河,以作为向蓟镇东路漕运军饷的主要渠道。竣工后,每年从渤海湾经还乡河,运粮达10万多石。鸦鸿桥镇南不足1公里的运河头村,就因做过运粮码头而得名。这条水路延续了400多年,直到民国年间,载重5万公斤的木船仍可沿还乡河上溯到鸦鸿桥北约10公里的蛮子营村,经营航运的私人木船不下六七十条。这些船只把玉田县的土布、粮食、水果等产品运往芦台、天津等地,返回时把各种工业品和生活日用品运到还乡河沿岸一带。
水路的畅通为鸦鸿桥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据传古集市在鸦鸿桥西北的草桥头,形成于明朝天启七年间,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1984年版《玉田地名志》记载:“草桥头石桥柴草市”建于元代。西高坵村有明万历年的石碑刻写农历逢“三、八”日为集市,仍沿用至今。
从清中叶起,鸦鸿桥一带的手工业就具有较大的规模。这一带生产的土线、土布、腿带、泥玩具闻名遐迩。镇内还有酿酒、铸锅等手工业作坊。建国后,玉田县先后在鸦鸿桥建起了色织厂、炊具厂、橡胶厂,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商品生产像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鸦鸿桥这片土地。
商贸名镇的崛起
鸦鸿桥人自古重商,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之地,航船如梭,人流如织,商铺云集,古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路传驼铃响,水送摇橹声。”改革开放更是促进了鸦鸿桥商贸业的迅猛发展,鸦鸿桥是国家首批确定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十大小商品交易市场,河北省首批确定的改革发展重点镇、百强乡镇、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镇,唐山市重点中心镇建设试点镇。
目前鸦鸿桥市场占地面积已发展到1500亩,可见商户2330家,集中于镇区通往高速路的主路东侧。现存商户的经营门类以五金、日杂、针织、鞋类为主。形成了以昌升市场、鸦鸿桥国际商贸城为龙头的新的市场格局。鸦鸿桥市场凭借小(商品小)、多(品种多)、廉(价格低)、快(信息快)、广(经销广)的经营特色,以及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和相对畅达的物流体系,成为了连接省会、沟通京津、吸纳江南、辐射三北的中国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2012年市场成交额达到120亿元。
近年来,鸦鸿桥区域建设已上升为全县战略,据鸦鸿桥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鸦鸿桥将建设包括国际商贸城、中央大街、现代物流园区、轻工业园区在内的62项重点工作。此外,按照鸦鸿桥发展的总体思路,还将建设一区两带(即商贸特流区、中央大街景观带、一河两岸景观带),打造财富鸦鸿桥、诚信鸦鸿桥、文化鸦鸿桥、平安鸦鸿桥四大品牌,并推进商贸、物流、轻工业、文化、旅游五大产业。鸦鸿桥人正以其特有的聪明才智,绘制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 张雅莉 孟凡俊 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