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潘家峪这面旗帜更鲜艳
—中宣部《党建》杂志帮扶丰润区潘家峪村纪实
□陈祥金张辉施疑
专稿 5月,丰润区火石营镇潘家峪村又迎来了旅游的旺季,家家户户枯了整个冬天的葡萄秧也吐露出新芽。在《党建》杂志社总编辑刘汉俊眼中,每一片新叶都是一个希望、一份期待,“让我们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2011年初,经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和中宣部机关党委批准,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党支部把潘家峪村作为群众工作的联系点。《党建》杂志社全体同志把帮扶潘家峪当成深化“走转改”活动的具体实践,同时,每个人身上都被赋予了责任,是让潘家峪这面旗帜更鲜艳的责任。
资金帮扶:村民喝上了党建井的水
《党建》杂志社和潘家峪“结亲”后,杂志社领导和“先头部队”多次到潘家峪村调研、考察。他们白天挨家挨户走访,晚上就借宿在村民家里。干净的被褥,崭新的毛巾,乍暖还寒时用的电热毯,乡亲们为北京的客人布置了一个山里的家。杂志社也成了潘家峪村民在北京的家,他们常去走“亲戚”。
这年冬天,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来到潘家峪村,为村里唯一的学校——潘家峪希望小学赠送了100本正版《新华字典》、100个书包,向乡亲们赠送了200多件御寒衣物和一套文体器材,并登门探望了86岁的八路军老战士甄玉珍和贫困村民,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
2012年春天,杂志社筹资25万元,在潘家峪村设立“党建奖学金”、援建深水岩石井。潘家峪村13名在校大学生,每人获得了1000元奖学金;2012年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每年获得2000元的奖学金。不久,270米深的岩石井涌出了清澈甘甜的水,缓解了部分村民吃水、灌溉的难题,村民们称之为“党建井”,特立碑记之:“助民解难,捐资掘井。水清流长,惠泽子孙。群峰滴翠,果硕粮丰。饮水思源,不忘党恩。”
《党建》杂志社为村里办实事,乡亲们都非常感激。春节前夕,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潘月阁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带着核桃、栗子、黏饽饽等土特产,到北京看望杂志社的亲人。而带回来的,除了杂志社对乡亲们的感谢和惦念,还有给贫困学生潘倩倩的助学款。
知识帮扶:总编辑给潘家峪小学的孩子讲作文
在对村民的走访中,杂志社帮扶组发现有的学生家庭学习条件不好。回北京后,他们就买了70个护眼灯,还细心地配备了电源插座。帮扶组回村向学生家长发放台灯那天,提了几个“条件”:台灯必须给孩子专用;家长要保证孩子学习用具齐全,安排学习专用的书桌;保证学习时间;保证营养。家长们热烈鼓掌,表示答应这些“条件”。
潘家峪希望小学有近70名学生、6位老师,杂志社为此特派青年编辑记者黄武、范绍峰驻村辅导高年级学生。2012年5月4日,再次来村考察的杂志社总编辑刘汉俊,为学生们上了一堂作文课《我有一个梦想》:让每个学生围绕“梦想”主题自由发挥。建筑师、医生、警察、教师、清洁工、司机、律师、演员、服装设计师、志愿者等等,孩子们的梦想不一而足,刘汉俊一一作出点评并给予鼓励。王亚东老师说:“那天刘总编一堂课讲了两个多小时,十来岁的孩子怎么坐得住?可孩子们都听得入了神。”
此外,杂志社还接纳村里走出的研究生潘晓美实习;与丰润区教育局协商,将村小学应届毕业生安排在火石营镇中学,对学习、生活给予关照。杂志社的知识帮扶,如同那一盏盏台灯,点亮了潘家峪孩子的希望。
科技帮扶:红色、绿色旅游带富新潘家峪人
受环境、历史、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近些年潘家峪经济发展不快。《党建》杂志社与潘家峪建立联系后,来自中央机关单位的基层党支部和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党支部的党员们,常常共商稳定、发展之计。
村里的“资源”,除了著名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就是千余亩葡萄园。杂志社就此提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影视基地建设的规划。为此,杂志社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改陈布展和基地建设,向有关部门申请资金;恳请交通部帮助协调解决潘家峪公路进出口问题;联合河北农业大学,深入村中开展科技支农帮扶工作。
潘家峪素有“燕山脚下的吐鲁番”之称,农田山地、农家小院,甚至村庄道路上方也交织着葡萄秧。自从发展了绿色生态旅游,不仅葡萄的价格每公斤涨了几元,也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和壮大。2012年,潘家峪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比前一年增加了3万人次。
“潘家小院”是村民韩丽娜在自家院子里办的“农家乐”,能同时接待十来桌客人,还可以提供住宿。“春天来潘家峪看花,秋天来潘家峪摘葡萄,一年四季都可参观纪念馆,游人不少,所以生意一直不错。”韩丽娜介绍说,她家的“农家乐”在村里还属于规模比较小的,年收入十多万元。
勤劳勇敢、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在一代代潘家峪人中传承,让潘家峪在焦土上重生,也让新潘家峪人在帮扶下靠双手富足。
眼下,《党建》杂志社正组织编写《潘家峪抗日斗争故事集》,协助筹备电视连续剧《长城红》的前期拍摄。在《党建》杂志社的帮扶下,潘家峪村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潘家峪这面旗帜也更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