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山沟沟里飘出“国学香”
发布时间:2013/5/30 11:10:47 | 人感兴趣

山沟沟里飘出“国学香”

 
中小学生到马家沟村学习参观。 顾大鹏 摄

  专稿 (李妙侠 顾大鹏)梨花盛开时节,笔者与朋友到迁西县东莲花院乡赶赴了一场与梨花的约会,突然有种想去这乡素有“河北国学第一村”之称的马家沟村看看的冲动。

  山沟里建起了“农家学堂”

  顺着一道缓坡进入村庄,一条国学文化墙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别小看了这国学墙,它可是我们学习国学知识的‘老师’呢。”村支书马殿阁热情地引领我们参观。

  马家沟,四面环山,果木掩映,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沟,这个只有100多口人的小山村,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村民有诵读《三字经》《论语》等古典名作的传统。为将传统文化精髓好好地传承下来,2010年,村两委提出“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河北国学第一村”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县、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走访中,我们看到这村户户都有国学读本,家家张贴《弟子规》等挂图,人人能传唱国学经典,村子的每个角落都传递着儒雅和谐的社会风尚。

  “快来看看我们的农家学堂,我们村把每周六定为集中学习日,邀请县内国学老师定期来讲课,有计划地组织村民到农家学堂学习。”在马殿阁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古香古色的农家学堂,只见后墙正中陈设着孔子画像,周围布满了《弟子规》挂图。手拿《弟子规》课本的孩童和老人陆续走进学堂,面对摄影镜头,一个名叫马立艳的5岁小女孩毫不怯阵,咿咿呀呀地背起《弟子规》来。

  国学村里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在一农家院门前,78岁的马桂春正摆弄着自家晾晒的各种土特产,脸上漾满了幸福的笑容。

  “我有四个儿子一个闺女,儿媳妇对我都很好,做啥好饭都先给我端来,个个都抢着为我干活。”她说,现在岁数大了,在家门口卖点小米、山菜,日子过得挺知足。

  “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现在村里孝老敬亲的多了,相扶互助的多了,国学文化提高了村民的道德素质,文明与和谐在我们村充分体现了。”马殿阁深有感触地说,村里还定期举办“孝亲敬老”之星表彰大会,村民人人争当“明星”,孝老爱亲在这村蔚然成风。

  “别看我们村子小,可出了许多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熏陶下,这个仅有1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培养出48名大学生,还出了一名博士后。“通过对国学文化的学习,不仅让我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还为我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打下很好的基础。”如今在沈阳农学院成功留校任教的马殿荣说。

  国学带来的“乡村旅游热”

  “早听说迁西有个马家沟,国学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这次特地带女儿过来,感受一下咱们传统国学的魅力,也体验一下农家生活。”来自天津的张先生看着女儿认真阅读的样子笑逐颜开。

  “前阵子,承德市平泉县卧龙镇的党委书记还特地组织全镇村两委干部来我们村考察学习呢。”马殿阁兴奋地说。

  作为河北第一个国学村,马家沟的名气与日俱增,吸引了周边县区乃至京津秦等地的一大批游客慕名参观。这个地处偏僻的小山村,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中,一下子火了起来。

  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村两委以此为契机,着手打造农家院。目前,已建起10家农家院。

  走进美美农家院,火红的灯笼挂在门外,屋里已经坐满了两桌客人。忙得不亦乐乎的马海珍边准备着特色饭菜,边和记者唠着, “国学文化不光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还让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一年下来光靠接待游客就能收入1万多元!”

  据马殿阁介绍,每年的梨花节、十一前后是游客最多的时候。梨花节期间,村里接待游客量已突破5000人次,一年下来能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达到50万元。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2 11:03:25,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