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电子产品“绑架”孩子的童年

专稿 “今年儿童节,六年级的儿子给我提出了要求,别的不要就要iPad。”近日,市民徐蕾无奈地说,“我们小时候过节也就唱唱歌跳跳舞之类的,如今的孩子张口要电子产品。”记者对我市幼儿园小朋友、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走访调查发现,跳绳、弹珠之类的玩具早已成古老传说,90、00后的新宠非电子产品莫属。随着电子类产品的快速更新,市场上针对儿童的电子产品种类也愈趋多样。儿童电脑、学习机、点读机……正充斥着儿童早教市场,甚至,类似iPad的平板电脑也已将销售触角延伸到此领域。
数码时代,遍地都是“电子娃娃”
“电子产品一般都是在孩子的要求下给玩的,很多家长最初给孩子买iPad或电脑都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后来发现还是沦为了游戏机,虽然也会用于查资料,但基本都是玩游戏……”徐蕾坦言,虽然身边很多家长和她一样对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有所担忧,但他们也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让现在的孩子不接触电子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电脑、网络已经日益深入每个家庭,现在的孩子太依赖电子产品。手机随身带,课上课下随时短信交流,甚至查看QQ信息。手边有权威的英语词典不查,非用手机上的字典功能。遇到困难不思考,依赖电脑上网搜索。有些作业也是网上复制的。”对于孩子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家长李伟颇感无奈。
记者随机采访了3至18岁的男女生各20名,19名男生有用过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经历,最早3岁开始用;14名女生有用过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经历,最早4岁;40人中有33人(超过80%)承认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有16人表示自己是在父母的影响下才开始接触电子产品;有13人表示如果父母干扰,就会发脾气;有7人表示理解父母的行为;有8人承认玩电子产品会影响学习;有4人坦言自己对电子产品“着迷了”。
家长对策:“想让孩子不要过分沉迷,就给他多一点的选择。”
“儿子是在不到六岁的时候由大他五岁的表姐带着开始玩电脑的,但我一直控制得很好。问题出在儿子要上小学前的那个暑假,因为接下去就要正式上学了,所以儿子要求暑假要每天都玩半个小时电脑。没多久我发现儿子变得有些过分沉迷。”看到了危险信号,刘欣立马采取行动,除了回归到一周只有三天能玩电子产品的规定,接着她买了陀螺、橡皮泥、做科学小实验的玩具等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想让他不要过分沉迷其中,就给他多一点的选择。”
但说得容易做到难,要给孩子娱乐生活更多的选择,意味着家长要花更多的心力。与刘欣一样为此焦虑的家长们专门成立了QQ群,为了使孩子们能远离电子产品,有更多的时间亲近大自然、有更多的机会与同龄人玩耍,家长们可谓是煞费苦心。几乎每星期都有家长在群中喊话:“这周六去郊游吧!”“这周日天气好,去爬山吧!”而这样的喊话也总能得到热烈的响应。
可是,如果出去玩,孩子还手捧iPad或iPhone就丧失外出的意义了,所以家长们立了个规矩:“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时,谁都不准玩手机、iPad,包括家长,如果孩子要玩就带回家。”对此,刘欣说:“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有时一排家长就那么呆坐着有时真的挺无聊,但也要以身作则地坚持着,看到孩子在公园或山上玩得那么开心,既锻炼了身体又亲近了自然,也就觉得值了。”
专家建议:健康开发心智还靠“手脑兼修”
“电子产品的兴盛与孩子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氛围密不可分。”有着30年教学经验的赵林老师表示,如今“00后”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75后”,他们普遍文化程度高、思想开放且经济条件优越。可是,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时间和精力却极为有限,这也是“电子保姆”兴盛的一个原因。
赵林说,电子产品本身并无利害区分,关键在于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她说,不少家长在发现孩子着迷于电子产品后,都会强行阻拦,可往往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不应扼杀孩子的这种喜好,因为,他们喜欢必然是有理由的;其次,要耐心聆听孩子喜欢的理由,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后,再告诉他们该怎样正确地使用电子产品,以达到娱乐与学习的双重目的。”
“电子产品的出现实际上是把双刃剑,从利的方面来讲,软件中海量的信息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难得的知识,同时,一些游戏的设计也能让孩子提高手脑并用的能力;从弊的方面来讲,就是过度沉迷电子产品,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及生理上的危害。家长对孩子的爱,不能单纯地用满足孩子的喜好来衡量,而是要多与孩子交流,关注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家长要多挤出时间,与孩子共同创造一些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游戏或学习方式,让孩子真正做到‘手脑兼修’。” 记者 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