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痕—记丰南特教学校的老师们
专稿 (白薇)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呱呱坠地时,就缺少了对这个世界色彩、声音或者情感的灵动认知;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超出常人的耐心与爱心,在坚守和付出中为孩子们填补了缺失与不足,让他们在快乐中得到成长。
他们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点亮爱心
这是一所有着15年办学历史的特殊学校,这里是一群弱视、聋哑、弱智孩子的家园——丰南区特殊教育学校。这里的学生最小的8岁,最大的24岁。42名学生分成4个班,在16名特教老师的精心呵护下,从懵懂到自立,顽强地成长着。
根据相关规定,特教学校免费对学龄前各类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对各类残疾成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30岁的唐丛艳老师来说,如何教会聋哑班的孩子读懂和使用手语是首要工作。手语就是这些孩子的母语,是他们记忆、交流的重要媒介。课堂上,唐老师摆上实物、图片,从最常见最简单的词入手,从标记数字和形状的手势开始,逐个规范孩子们的手语动作,逐渐增加词汇量。经过反复训练,一个月后,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出乎意外地强,他们急于同别人交流,内心充满那种渴望融入人群的焦急与试探。于是,在讲课过程中,便又精心设置互动环节,让孩子们用手语展开辩论,使他们很快熟识并有一定的默契。班里有名叫小英(化名)的女孩,刚入学时,吃饭不会拿勺,想家时经常哭。那时,唐老师刚参加工作住在学校,为了更快了解孩子,她到哪儿就把小英带到哪儿。现在,小英不仅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还经常帮助唐老师管理班集体。笔者试图用手势采访孩子时,她把一颗心型比划在胸前——“我爱老师。”
心灵的依偎
这群孩子里有28人是住宿生。每天下午4点,是孩子们在操场自由活动的时间;4点半,由宿管老师带着去食堂吃饭;6点钟,组织孩子们在教室上自习;8点半洗漱完毕,就可以上床睡觉了。
一天的学习活动后,大多数孩子已早早进入梦乡,新入学的李一鸣(化名)却一直不停地哭。面对这种情况,宿管王俊芝和耿振平两位老师总会轻轻地拍着,抚摸着,直到孩子入睡。到后半夜还要起来看看,一连几天如此。“咱们这儿的孩子,一时半会儿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得慢慢来。”作为宿管老师,孩子们的吃喝拉撒睡就是她们的整个工作,老师们言谈中没有丝毫怨言,更多流露的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疼爱,有孩子病了及时喂药、有心情不好的找来谈心、爱尿床的叫他起夜,件件事都记在心中,从没落下过。
老师们在付出爱心辛苦的同时,也得到孩子无邪的爱,他们也感觉越来越离不开这些孩子。每天早上,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老师,都会主动跑上前送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50多岁的郑桂英老师腿脚不方便,孩子们总是在一旁搀扶,陪同她从教室到办公室;偶尔有老师感冒,孩子们会拿来药、倒上水……这些在普通人看来极其平常的小事,在特教老师心中却有着别样的感动。
师者父母心
每年5月份的第3个星期天是“世界助残日”,这一天也是校长卢艳云最忙的时候。她要去那些接纳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工厂进行走访,一方面了解从特教学校毕业的孩子们在工厂的表现,回来反馈给在校生;另一方面,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从建校至今,已陆续毕业的60多个孩子在惠达福利工厂、世佳福利筛网厂等单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多年来,丰南特教学校探索出颇具特色的的办学理念和方法,成绩斐然。2011年6月1日,丝带绣、十字绣4幅作品被“丰南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展”收藏;2013年,从这里升入高中的高金丰和张晨阳分别考取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视觉系和郑州师范特殊教育学院舞蹈系。
为了这些特殊孩子更好的发展,特教学校的教学重心已从“单纯传授文化知识”向创办“技艺型办学模式”转移,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掌握一技之长。为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学校打算在解决教学场地之后,增开面点、计算机、烹饪、美发等职教班,让他们学到更多的技能,为以后就业做更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