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长城,一个“80后”农民的梦想

专稿 浓眉、大眼、爽朗的笑容里透出山里人的朴实憨厚。26岁的梁庆立是迁西县金厂峪镇榆木岭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长城义务守护员。
榆木岭村坐落于燕山山脉,万里长城从村前蜿蜒而过。据史料记载,榆木岭关口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明万历三年,朵颜部进犯中原,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部从榆木岭出关阻击来犯之敌,大获全胜。多年来,梁庆立执着地义务守护这段历尽沧桑的古长城,用一个普通农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挚爱感动了很多人。
长城守护者

巡城路上,看到散落坍塌的城砖,梁庆立就把它们垒好。

贴近长城,仿佛能听到已经远去的鼓角争鸣。

为游人讲述榆木岭长城的历史与传说,是梁庆立最开心的事。

“站在长城上,呼吸都是畅快的。”
“我家祖籍山东,是长城戍边将士的后代。”从小生活在长城脚下的梁庆立,对长城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脑海里,长城就是家乡的象征。
无论寒冬酷暑,梁庆立都喜欢去“巡城”,“站在长城上,呼吸都是畅快的。”凡是和长城有关的东西,梁庆立都视若珍宝。在他家院子的一角,堆满了他“巡城”时搜罗来的“宝贝”,石雷、石夯、带字的城砖、石碑的碎片……
2011年,梁庆立偶然听村里老人说起,榆木岭长城沿线的一道沟里有块刻字的石碑。“要是能把石碑找到,捐献给国家该有多好。”梁庆立不顾草深路险,一连搜寻了好几道山沟,终于在一个沟岔里找到了这块石碑。看到碑文清晰地记载着戚继光的名字,梁庆立别提有多高兴了。他又叫上父亲,一起将近100公斤重的石碑运回来,捐献给迁西县文物管理所。后经考证,这是明代隆庆年间立就的一块“榆木岭城工碑”,具有较高的历史考据价值。
“喜欢长城的人越多,我越开心。”
“万里长城故事多,块块砖石有传说”。从小就听父辈讲述长城故事的梁庆立,对榆木岭长城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了如指掌,将军楼、烽火台、山涧楼、老城门……他一张口便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近几年,榆木岭长城声名远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驴友、影友乃至外国友人来此观光,许多人慕名找到梁庆立当向导,他总是热情接待。去年国庆节期间,被誉为“世界徒步第一人”的美国人史蒂芬·纽曼来到榆木岭长城游览,就住在梁庆立家,他不仅为其一行人无偿担任向导,还在中秋节这天,特意为客人准备了月饼和家乡的板栗、酸枣。
“喜欢长城的人越多,我越开心,介绍起长城来也就越兴奋,越有成就感。”职业技校毕业的梁庆立,一边务农一边在邻村的饭店做厨师。平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宣传保护长城,工作时甚至利用炒菜的间隙也会发个微博宣传家乡的长城。去年,梁庆立被中国长城学会吸收为会员,他与周边地区的其他会员建立了联系,共同探讨长城文化、交流保护工作。
“希望更多人加入保护长城的队伍。”
来榆木岭看长城的人越来越多,高兴之余,梁庆立又有了新的烦恼——私拆城砖、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看到那些铭刻着岁月沧桑的青砖被人刻上“到此一游”,他十分心痛。每次担任向导,梁庆立都会声明三个不许:不许乱刻乱画;不许乱扔垃圾;不许搬移城砖。即使没有游人,梁庆立也经常到长城上巡查,垒砌坍塌散落的城砖,捡拾游人丢弃的垃圾。
榆木岭长城是一段未经开发的“野长城”,义务看护长城并不能带来什么收入,反而耽误了给家里干活的时间。对于家人的抱怨,梁庆立总是歉意地笑笑,“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长城、热爱长城,加入保护长城的队伍。”自从拿到唐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颁发的“群众义务保护员”证书,梁庆立守护起长城来更加用心了。在他的影响下,一些乡亲也加入了这只队伍,护城的人越来越多。
做长城的守护者是梁庆立的梦想。一个“80后”农民用朴素的感情守护着长城,这份对家乡长城的热爱、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人叹服。
(兆阳 晓梅 胡杨/文 顾翔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