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巧破拆迁难
——路南西礼尚庄城中村改造征收动迁的启示

专稿 (红梅 丽雪)拆迁,无疑是一件难事。
然而,路南女织寨乡西礼尚庄村民宋金国怎么也没想到,在全村改造动迁这件大事儿中,自己能成为主力军。作为工作组的一员,他全程参与了入户、评估、动迁、签约等一系列过程。“村里的事情村民自己办,村里的难题村民自己解,大伙亲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宋金国在动迁工作中最深切的体会,这也是西礼尚庄城中村改造与以往政府主导的历次征收搬迁最大的不同。而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在拆迁中实行“村民自治”,变“要我拆”为“我要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西礼尚庄是典型的城中村,有住宅498户,1983年自南湖搬迁到现庄址至今,30年未曾批过新的宅基地,房屋陈旧,设施老化,几代同堂。改善居住环境,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已刻不容缓。乘着全市强力推进2016年世园会周边区域整治改造和城市向南扩容发展的东风,西礼尚庄村平改作为2013年路南区首个落实市委、市政府世园会规划部署项目,于4月7日正式拉开帷幕。
怎么迁?怎么办?怎么干?面对这接踵而至、盘根错节的困难和问题,路南区打破常规思路,一改过去由政府主导拆迁的固有模式,大胆推行群众路线,积极探索了“村为主体、群众参与”的村民自治工作模式——区、乡两级党委、政府摒弃以往保姆式的工作方法,在把控大方向、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充分给予基层开展工作的空间,引导村民自主参与、主动配合动迁工作;由抽调的65名机关干部和西礼尚庄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村民代表58名组成6个动迁工作组,采取包干负责制度将涉迁户分包到动迁组各个工作人员上,让改造成为村民的自治行为。 (
6月16日至25日短短十天内,全村有468户、94%的村民顺利签约——这就是村民自治的力量。
让广大村民真正参与进来、融入进来,村民的事情自己办。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组的成员同时也是村民,他们自己的房子怎么评估就成了村民们关注的焦点。工作组成员刘洪旗住了30年的老房子因为年久失修房顶漏水,他在雨季到来之前刚刚花了3000多元做了新的防水,可是评估时并未因此给他额外补贴。他想不通,经过跟评估公司反复沟通终于弄明白,原来房屋防水是每家都必有的一个评估项目,虽然他家的防水工程是新做的,但也不能重复计费评估。道理明白了,他痛痛快快地签了约,而这让想和他搭帮一起在评估中“要高价”的乡亲们也都服了气。“我们把动迁过程中涉及到的入户、评估、签约各种数据和进度,都张榜公布,每家每户的每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整个动迁过程明明白白,大家还有啥不认可的?”村委会主任张雪军这样告诉我们。
村民自治模式带来的工作效益让女织寨乡党委书记张炮深有感触。作为一名“老路南”,他曾参加过多次大型的区域改造动迁工作,特别是在2009年全乡19个村集中平改工作中,他更是一马当先。“那时候,我们集全区之力由各部门抽调得力人员组成工作组,为了尽快的熟悉情况、和村民交心,许多同志一连几十天吃住在指挥部。一次次入户、摸底、谈心、想尽办法为村民解决各种困难,可是村民追着工作组成员打骂的事仍然经常发生,受委屈事小,得不到理解影响工作进度让大家很焦心。”而在这次的动迁过程中,入户做工作的不再是陌生人,同为本村村民,更是几十年的邻里或族亲。依靠这种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工作组成员与工作对象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想法更易沟通,矛盾更好化解。“党委政府的压力减轻了,村民的诉求表达更顺畅了、也更理性了,村子改造就真正成了村民自己的事。”
最初,村里像刘洪旗这样双重身份的村民工作人员一共有58名,而随着工作的逐步推进,支持、参与动迁的村民越来越多,形成了全村动员、全民参与,家家户户争当“评估确认光荣户”“签订协议光荣户”的态势。5名村民自发书写标语3000余条,由10余名妇女群众及西礼小学近百名学生自发张贴在大街小巷;西礼小学自发开展“我为西礼平改做贡献”“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自编自演了鲜活生动的小品支持改造;村民自发组织治安巡逻队伍进行巡视及维护稳定。陈沐曦小朋友《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更是道出了孩子们渴望平改的心声:“爷爷、奶奶,咱们快签字吧,我早就渴望和你们一起住上宽敞明亮、冬暖夏凉的楼房了!”“我心里常常在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有教学楼、科技楼、宿舍楼、实验楼啊……”
支持搬迁改造的正能量在聚集,西礼尚庄的村民正亲手创造着自己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