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烈士那庄严肃穆的“家”
——唐山干部群众积极投身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侧记
专稿 (杨兵 国祥 今朝)八一前夕,从市民政局传来消息,全市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已累计投入3750万元,新建、修建烈士陵园、烈士墓区19个,维护纪念建筑设施57个,5477个散葬烈士墓迁入陵园或就地维护。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良心工程从去年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积极为这项工程贡献力量。
唐山是冀东革命老区,仅丰南区就有1198位革命先辈为国捐躯。其中,668座烈士墓和3座烈士纪念设施分散在13个乡镇近百个村庄,烈士墓和纪念碑饱经风霜,失去了原有的庄严。为了世世代代永远铭记先烈的革命精神,丰南区于2010年10月在全市率先启动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并将这项工作纳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各单位双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民政局领导带领工作人员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对散葬烈士的姓名、性别、籍贯、牺牲时间、牺牲地点、安葬地点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特别是对无名烈士情况更是仔细核实,尽力还原烈士姓名。按照“立足现状、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原则,重点规划了8个烈士陵园和2个烈士墓区。在市、区领导的关注下,所需资金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到位,但最大的困难是解决建设用地。没想到,村民们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纷纷表示“要哪块地就给哪块地,要几亩就给几亩,补偿定多少都没问题!”大新庄镇井屯3户村民得知自己的土地在镇陵园建设规划之内时,主动放弃了春耕,为的就是不耽误陵园建设。到去年底,丰南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全部竣工,为全市乃至全省作出了表率。
滦南县东黄坨镇东玉坨村的村民不仅提供陵园用地,在建设过程中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今年73岁的老村支书赵克新老人,从陵园规划到建设全程义务参与,在施工期间,他每天早晨6点准时出现在工地上,既做指导又当监工。在他的带动下,一位村民提出无偿提供所需垫土,这位村民说:“一定要垫好土,就从我承包的高岗地上挖。”另一位搞建筑的村民暂停了自己的工程,开着推土机无偿为陵园建设服务。在村民的无私支援下,一个月内,一座占地3亩多的烈士陵园建成了。那一天,全体村民怀着崇敬的心情将22位烈士迁入庄严肃穆的新家。之后,村内保洁员主动义务承担起陵园的日常管护工作,纷纷表示:“这些烈士为国捐献了年轻的生命,如今有了新家,我们要让这儿比哪儿都干净。”
遵化市在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中得到了民营企业家的支持。韩守君是遵化建明镇的一位民营企业家,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近年来,每逢八一他都要组织多名战友到遵化甲山烈士陵园祭扫烈士。看到通往陵园的崎岖山路和寒酸的烈士墓碑,韩守君心里很是难过。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开始后,他主动找到镇、村两级干部,决定自己出资对通往墓地的道路以及陵园整体进行修建。2012年修建工程动工后,他从自己的企业里调用铲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货车等设备,拉来20多车尾矿砂填埋修建途经的大坑,一个月后,全长1.5公里、宽4米的从甲山山下通往烈士墓的水泥路修建完成,顺利通车。韩守君还修整了道路两侧的护坡、陵园外停车场,修整后,平坦的道路、宽阔的停车场给前来拜祭的人们带来方便。
如今,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已完成了90%以上的工作量,无数将年轻生命献给共和国的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和形象将永驻后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