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老人”孙永堂
专稿 (张威 李志聪)“妈妈,您听我说,是您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才让我一个贫农家孩子,过上了有吃有穿的生活。是您号召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大搞建设,才让我一个农村放牛娃,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一名新中国光荣的建设者……”
建党92周年之际,一位古稀老人在庆“七一”活动现场深情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妈妈,您听我说》,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他就是古冶区西新楼二社区的孙永堂老人,有着41年党龄的老党员。几十年来,孙永堂一直怀揣一颗感恩爱国的心,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用热情洋溢的诗歌记录生活,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阳光老人”。
1943年,孙永堂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只读了五年小学就到生产队挣工分,用他的话说,“读书、看报都吃力,是个正儿八经的半文盲”。
1958年,孙永堂成了开滦赵各庄矿一名学徒工,他利用8小时外的时间,在工人业余学校报名上了初中代数、语文和制图3个班。3年后,他又报名上了高中语文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如饥似渴,每天都要去矿上图书馆读书看报。为掌握更多的字词,他用了一年多时间,把有8800多个单字的《四角号码新词典》抄了一遍,文字水平大大提升。
1962年,孙永堂开始尝试创作。第一篇通讯《塌陷坑抢险》在《开滦矿工报》上发表,这更激发了他写作的热情。“头上矿灯心最恋,日日相随,同把龙宫探”……一首首反映煤矿工人生产生活的鲜活诗歌在他笔下诞生,并经常在《开滦矿工报》上发表。
“文革”开始后,全国的大小报刊几乎全部陷入瘫痪状态。报纸通讯员当不成了,孙永堂又开始闭门自学。他反复研读保存下来的陆肇的《抒情诗草》、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等新诗集,重点研读了普希金的《叶夫根尼·奥涅金》;研读古典诗词,通读了《唐诗三百首》并通篇抄写了两遍,还依照王力教授所著《诗词格律》对照唐诗逐字逐句地深入学习。改革开放后,随着全国各报刊的复刊,孙永堂重新燃起写作热情。他的诗歌经常在《开滦矿工报》《唐山劳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
在苦难的岁月里写诗,在幸福的日子里写诗,写作充实了孙永堂的人生。
1996年,孙永堂从开滦赵各庄矿退休,因为家中子女多,他不得不继续为家庭生活而奔波,扫过街、打过更、拾过废品,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寒冬腊月捡破烂的日子里,他仍写出“垃圾山上遍巡寻,环境脏身未染心。数九寒天总有寄,冰消雪化艳阳春”的诗句。近些年,随着生活的好转,孙永堂更是把对生活的热爱寄情于诗歌,《我的退休生活》《提笔歌颂我的幸福生活》等文章陆续发表。
孙永堂不满足于写新诗和文章,2007年,他又向写作古典诗词迈进。他拜唐山师院的教授为师,已创作格律诗词近300首,先后在《唐山劳动日报》《老人世界》《唐山诗词》《唐山老年》《开滦老年通讯》等报刊发表100余首。他成为了唐山诗词学会会员、唐山市朋来阁诗书社社员。
“昨日采煤手,重写奋发篇。退休不忘宗旨,老马自加鞭。党报日读八版,妙句夜敲十页,心血献人间,为报党恩重,虽苦心觉甜……人老笔不辍,勤奋复年年。”孙永堂老人用一首《水调歌头·老马吟》表达了作为一名老党员的执着和忠诚。
近年来,古冶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委、区政府投资7800万元实施了西新楼小区配套改造工程,孙永堂住的老楼房安上了煤气、暖气。“小区变得干净整洁了,冬天再也不用生火了,我这两间房子的价值都翻了一番呢。生活幸福了,感觉自己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我真心感谢党和政府啊!”孙永堂逢人便讲。
“幸福生活六二载,村娃一变退休翁。古稀牢记歌一首,百唱犹欣《东方红》。”在孙老创作的诗歌中,歌颂党恩是最鲜明的主题,《入党三十八周年赋》《站在党旗前》《锤镰颂》等200余首诗歌都饱含着一个老党员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无比热爱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