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歧视抬高大学生求职门槛

专稿 今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99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公平更是备受关注。然而,用人单位“仅限男生”、“身高160cm以上”、“本地户口优先”等五花八门的招聘条件,抬高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门槛,让他们备感无奈。
求职大学生:
难迈就业歧视那道槛
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找工作不易,女性毕业生的工作尤其难找。尽管学习成绩优异,但冶金专业毕业生王楠(化名)连跑了多场招聘会也没能递出几份简历。“每次看到对口岗位眼前都会一亮,但一看后面的括号男,刚升起来的一点希望就又破灭了。”小王说,有些招聘单位虽然没有写明性别要求,但招男生已经成了潜规则,“工科毕业的女生很难与男生竞争,条件相似的同学一起应聘,最后入围的总是男生。”
“招聘驻外会计一名(男性)”“人才储备干部岗位要求:男170厘米以上,女160厘米以上”“招聘销售人员,本地户口优先”……在我市近期举办的一些招聘会上,记者看到,部分用人单位在性别、户籍、年龄、身高等方面对应聘者提出了条件限制。这些条件看似简单,却成为很多求职者迈不过去的门槛。
因为原籍张家口,河北联大应届毕业生小张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有的公司认为外地人不会安心在唐山工作,迟早要跳槽回家。”而一些招聘单位“一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也让小张很是郁闷,“应届生还没有工作,哪儿来的工作经验?”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30名高校毕业生中,有近八成人认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户籍、经验、外貌、健康等就业歧视。对此,毕业生们大多在无奈中选择了默认,“现在就业形势严峻,招聘市场就是一个买方市场,主动权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就算明知是歧视,也只能接受。”
用人单位:
限制条件源于岗位需求
对于在招聘中存在歧视的说法,很多用人单位并不认同,表示这些限制条件是由岗位需求决定的。
丰南区一家钢铁企业的招聘负责人称:“招聘男性技术人员,是出于工作性质的考虑。我们的技术岗位工作强度比较大,不仅要加班熬夜,还要攀高爬低,男性在体力上优于女性,而且吃苦耐劳,比女性更适合,也更具工作潜力。”丰润区某铝材经销公司人事主管同样表示,公司在招聘驻外财务人员时之所以要求男性,是因为女性一旦成家就不可能长期出差,如果单独派一名女性驻外,公司也会担心她的安全问题。
而对于经营成本的考虑是众多企业不愿雇用女性毕业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女大学生工作后会面临结婚、生育、哺乳等问题,在此期间不仅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工资及福利待遇还得照常支付。为了控制经营成本,提高效率,同等条件的应聘者中,男性自然是首选。”一家私企老板直言不讳。
对于要求工作经验的招聘条款,路北区一家科技公司主管解释说:“私企的职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招聘一个员工就希望他能马上上手工作。把应届生培养成成手,要花费很大成本,而且他们心态不够稳定,有的刚刚培养出来就跳槽走人,企业白白为他人做了嫁衣。工作几年的员工责任感较强,不会轻易跳槽。”
就业指导专家:
提高个人素质打破歧视壁垒
早在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大力促进就业公平,要求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
就业指导专家指出,由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出于自身的考虑,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于某些岗位提出条件限制,但如果在一些大众化的岗位上也加上苛刻的条件,就很可能会把那些有能力的人才拒之门外。用人单位应消除就业歧视,给更多求职者提供公平的表现机会。
“虽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条件,但是如果遇到优秀的人才,也会调整自己的用人标准。比如,一家陶瓷企业在河北联合大学进行招聘时,曾提出只要男生,但最终仍有几名女生凭借优秀的综合素质脱颖而出,顺利签约。”河北联合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建议,“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就业歧视的毕业生不宜妄自菲薄,应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分析并确认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只要勇于和用人单位对话,凭借实力打消招聘者的顾虑,就有希望打破歧视壁垒,争取到理想的工作。”
(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