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年”冰棒吃出肠胃炎
业内人士:一看生产和保质期,二看是否变形
专稿 进入伏天,随着气温的逐渐攀升,冷饮的销售逐渐进入旺季,成为不少市民“降温”的首选。您在选购冰棒时注意过生产日期吗?它的保质期又有多长时间?近日,市民刘先生向本报反映,他在离家不远的商店买到的雪糕是去年生产的,虽然其保质期为18个月,但他却因为这根“隔年”的冰棒引起了急性肠胃炎,“隔年”的冰棒到底能不能吃呢?国家对冰棒的保质期有没有统一规定呢?。记者就此走访市场发现,冰棒的保质期各有不同,而国家及行业标准中,目前尚未对冰棒的保质期进行明确规定,其保质期全靠企业根据所用原料及生产工艺而定。
吃根“隔年”冰棒引起肠胃炎
“边吃边看包装袋时,发现这根冰棒的生产日期是去年7月。”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因为买的冰棒口感并无异常,其标示的保质期为18个月,也就没有在意,谁知不到两小时,自己就突然感觉肠胃绞痛不已,最终发展到腹泻不止,当天下午到医院确诊为急性肠胃炎。
那么,一根冰棒的保质期究竟应该是多久?在某小区内的一家小型超市,记者从冰柜中挑选了一支品牌雪糕,包装袋上标注的保质期为8个月,而另一品牌的雪糕,保质期则为12个月。 “大部分保质期都是一年,但是这种季节性食品,一般都可以卖完,不会有存货。”该店营业员告诉记者,“冰棒都是统一批发过来的,而且都是品牌货,肯定都是合格产品。”
记者发现,一些冷饮在不同温度下,保质期不同,如零下22度保质期18个月,零下18度保质期12个月等。虽然冷饮产品上都明确标示储存条件及保质期,但不同储存条件的商品,销售者通常都放在同一温度的冰柜中存储,不会特意区分。
挑口味而不注意保质期
到底有多少人会在意冰棒的“生日”?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其中只有两人向记者表示“会注意”,其余的人对“会不会注意保质期”的提问感到有些奇怪。“口感好、爽口,吃起来降暑就行,商家还能卖过期冰棒?”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市民对雪糕保质期的意识较为淡漠,大多数人认为“在冰柜里冷冻着不会有问题”。”更有市民表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冰棒冷饮等应该都是在夏季来临前生产的,“所以应该都算是新鲜的吧”。
“冰棒销售的季节性很强,每年进入秋天,说不定气温哪天突然一降,就卖不动了,积压下的只能等到来年再卖。”采访中,一位冰棒零售商对记者说,在第二年雪糕销售高峰来临之前,“隔年冰棒”在市场上销售“很正常”。
“选购冰棒时,一看生产和保质期,二要看是否已经变形。”长期从事某冷饮品牌销售的业务经理李想则表示,冰棒属于冷藏食品,对冷藏的条件要求很高,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最好还是购买今年的新品。“大部分的冰淇淋和冰棒中都含有鲜奶的成分,一旦过了保质期或保存条件受影响,产品就会变质,从而引起肠胃疾病。”李经理透露,在冷饮的运输和销售环节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储存不当的情况,“如果没有严格控制在要求的低温下,不仅容易造成产品融化,还容易滋生细菌。”
保质期由生产商自行制定
那么,国家对于冰棒等冷饮保质期的长短有无统一的相关规定?
就此,记者咨询了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并没有对冰棒产品的保质期作硬性规定,只要达到储存条件,产品的保质期由生产商根据实际情况如产品使用原料、添加剂、生产工艺等自行制定,但必须上报质量监督部门备案。而运输条件参差不齐、零售环节多等“不确定”因素均可导致雪糕形状及口感发生变化,融化过的冷饮,即使重新冷冻产品质量也易受影响,埋下健康隐患。 (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