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庄子)随着“7·28”唐山大地震37周年纪念日临近,社会各界对地震造成的截瘫患者更加关注。据统计,1976年唐山大地震致使我市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当时,国际医学专家曾断言:基于生理、心理及治疗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唐山这些截瘫患者最多只能存活15年。而如今37年过去了,唐山仍有千余名截瘫患者健在,将预言的生存极限年数翻了一番多,创下生命的奇迹。
“当你微笑着看待事物,眼前呈现的是一片绿洲;当你眉头紧皱,眼前将是荒漠一片……”23日,因地震造成高位截瘫的杨玉芳、高志宏夫妇举办了原创诗歌朗诵会,他们用笔发出呐喊,以深情的朗诵表达对生活的感恩与追求。杨玉芳告诉记者,他与高志宏在震后疗伤时结缘,两人彼此鼓励、慰藉,并互生好感,于1984年组建家庭。“虽然无儿无女,但我们收获了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关心,爱的力量让我们勇敢、乐观地活着。”
大地震使唐山成了全国截瘫患者最多的城市。大地震给截瘫患者带来了无法抹去的伤痛,但也赋予了他们令人称赞的坚韧与乐观:在所有地震截瘫患者中,生活在市截瘫疗养院的赵奎英老人年龄最大,今年已年过九旬,老人面色红润,耳聪目明,十分健谈,是病友眼中的“幽默大师”;李冬梅是地震截瘫患者中年龄最小的,如今已成为体坛冠军,先后获得各种奖牌42个;付平生是康复村里的“著名音乐人”,经常会有音乐爱好者慕名而来和他一起创作,许多单位还向他发来邀请,聘其为“音乐指导”;“唐山张海迪”姚翠芹多年来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焦竹听雨》《寒梅映雪》《幽兰凝露》三部书。据统计,目前唐山有超过20对大地震截瘫患者建立了家庭,还有很多截瘫患者同健全人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市截瘫疗养院院长王莉告诉记者,建成于1981年的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是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截瘫疗养院,目前有80余名地震截瘫患者生活在这里。根据每位截瘫患者的具体情况,疗养院医学专家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定了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治疗方案,并对全院的护理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这些截瘫患者身体状况比较稳定,心态也很好,除了日常护理,疗养院还坚持每年为截瘫患者进行两次义务体检。”深层次的服务使患者的生存率远远高于国际医学专家的预言,打破了截瘫患者的生存极限。
1988年,市政府还兴建了康复村,让39名地震截瘫患者组成新家庭,在这个无障碍小区里过上平静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