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尘封的记忆
——记者探访唐山大地震专题档案室
专稿 在唐山大地震37周年到来之际,记者经过市档案局允许,有幸走进唐山大地震专题档案室,了解了当年珍贵的历史档案,现与读者分享,以追忆哀思,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7月25日,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通过两道铁门,来到了这个档案室,档案室不大,有专人负责保管,里面设施齐备,资料保存完整,有图片、影像、音像、文书、实物等各种资料,其中还包括24万名遇难者的档案信息。
与痢疾肠炎作斗争的片段
一份写于1976年8月19日的历史档案,其中记录着国家卫生部在震后唐山防疫工作的片段。
当日,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队赴唐山防疫小分队汇报了唐山卫生防病工作的进展情况。由于当时天热,食物药物匮乏,以及水源被破坏,当时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肠炎和痢疾。他们进行了调查统计,逐户调查599人,发现痢疾32例,占5.3%,肠炎31人,占5.1%,两者合计达到了10.4%。在各医疗队门诊病例中,痢疾、肠炎占据了30%至50%。
当时所选择的对策就是落实饮用水的消毒措施,唐山市饮用水源为地下水。当时市区供水主要是用水车拉的水、铺设水龙带的临时自来水,还有利用游泳池供的水。全市当时自备水井80多眼,多数被破坏,震后进行了修复,已经供水的有37眼,经化验证明,凡未经漂白粉消毒的水,水中大肠杆菌不符合卫生标准,正加强消毒措施,以增加合格水的供应。
消灭蚊蝇主要采取飞机和地面喷洒杀虫药物相结合的办法,8月9日至11日,在唐山和丰南一带用飞机喷药,用药13吨,灭蚊效果良好,群众反映当天无蚊咬。灭蝇的效果则稍差。
震前唐山市日产垃圾1000多吨,粪便600多吨。震后一段时间不能及时外运,经过努力,已经实现部分外运。
像亲人一样救治唐山伤员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个医院的工作人员把收治唐山伤员当成一项光荣的任务,资料也记录了其中真实的片段。
当空运伤员的飞机一降落,郑州空军医院的领导干部和医护人员很快就把伤员送进医院检查、治疗,给每个伤员送去必需品。外科主任、军医张俊福,身患高血压,本应住院治疗,他看到小孩病危,立即参加抢救。制药厂的同志为了满足伤员用药,不顾高温,日夜赶班生产大量急救药品。放射科5位同志,在5个小时内拍片100多张。
河南中医学院的同志,一天连上3个班,有的同志护理伤员三天三夜不休息。他们对骨折、外伤治疗经验不足,缺少设备,大家就在一起研究,在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下,自己动手,连夜赶制了牵引架、骨髓穿刺针,为病人做了气垫、板床等。
解放军208医院收治的一名小女孩,骨盆骨折,伤势较重,由于在转运过程途中和自己的舅舅分散而昼夜啼哭,医院领导便亲自和有关方面联系,把她的舅舅转到208医院,从此这个小伤员每天高兴地配合医生治疗。
“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质”
开滦煤矿唐山矿火车司机周梦各,是一位有18年工龄的老司机,在地震中他的腰部受了重伤,他积极配合治疗,每日忍着伤痛顽强地锻炼腰部功能,并给伤员战友们写信,互相鼓励,安心休养。档案也记载了他的信。
周梦各在信中说,“在这难忘的时刻,我们将用什么来回答党中央的关怀和亲人们的期望?我们能用眼泪吗?不能!我们要用坚强的意志同伤残作斗争,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争取早日恢复健康,重返战斗岗位,用我们的双手重建家园,建设一个新唐山!” (陈维 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