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职业教育“接地气” 职校毕业生“跑赢”就业市场

玉田县职教中心机电专业师生与盛田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员工交流学习。
专稿 699万人涌入社会,让今年大学毕业生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路向好,我市多所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8%。职校毕业生为何受青睐?职业院校有何育人秘籍?记者就此走访了相关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发现正是职业教育的“接地气”,使职教与企业需求充分对接,为职校学生顺利求职开辟了一条坦途。
职校毕业生“不愁嫁”
又是一年毕业季,不少大学生都在忙着找工作,而我市多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们不但就业无忧,很多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还成了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我们的新工厂正在筹建中,至少需要二三十名员工。”今年6月中旬,唐山盛田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理明来到玉田县职教中心“要人”,“本想多要几个,可很多学生都已经签约北京、天津的大型企业,留给我们的太少了。”
“从2008年到现在,我校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提起学生的就业情况,玉田县职教中心副校长代宝军很有“底气”,“像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制造技术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说供不应求,许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瞄上了,很多企业都是提前来校签订就业协议。”
同样供不应求的还有唐山劳动技师学院烹饪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酒店和学校签订了定向委培协议,学生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就会到酒店实习。由于学生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训经验,在实际操作中上手快,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像维景国际大酒店、唐山南湖大酒店、紫天鹅山庄这样的星级酒店都抢着要人。”唐山劳动技师学院总务处副处长赵树桐介绍说。
而丰南区职教中心已经和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国丰钢铁有限公司、天津荣程钢铁有限公司、天津新视野有限公司、惠达陶瓷卫浴有限公司等多个大中型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近一年多时间,该校先后有三十多名毕业生被中央直属企业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录用。其中,赵胜坤同学入厂不久即代表公司参加了全国职工技能大赛,获得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天地科技承诺:“像赵胜坤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工学结合培养“接地气”人才
把车间搬进学校,把课堂建到工厂,在唐山的职业院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职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引企入校”在丰南区职教中心已经运行多年。企业根据学生的实训课题,派出专业技师、质检员,到学校来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加工,学生不再是完成作业,而是要利用企业提供的原材料制作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零部件。
“企业对工件尺寸的精准度和产品表面要求十分严格,差一点就会成为废品。”河北省加工制造业技能竞赛唯一的获奖女生、数控铣工专业三年级学生张娜玉告诉记者,“正是引企入校的实训经历,使我体验了企业的生产实践,技能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今年6月,丰南区职教中心与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丰南区职教中心根据国丰钢铁公司的要求,为其提供技术服务、职工培训和项目合作研究;国丰钢铁公司为丰南区职教中心的师生提供实践场地,保证了学生实训与先进技术同步,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对接。“能够在上完理论课之后,就马上到企业进行实训,对我们专业知识的提升很有帮助。”机电专业二年级学生柳畅刚刚结束在国丰钢铁的实训,“来到企业后,了解到实际生产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就知道要把哪些技能学扎实。”
在唐山劳动技师学院工学结合办公室主任陈立勇看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就业的稳定率,“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并不知道自己将要从事的岗位是什么样的,工学结合不仅可以将企业实践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还能让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企业,毕业后马上可以适应独立生产加工。”
校企深度融合成职教发展常态
唐山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张相奎介绍,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功走出了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前校后厂、前厂后校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实现了与产业、企业实际需要的有效对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将企业培训前移到教学过程,缩短了学生岗位适应时间,成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举措。
去年11月,盛田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理明和其他四位企业家一起,接受了玉田县职教中心的聘书,成为该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玉田县印机行业发展比较有规模,人才需求量很大,学校主动找到我们参与教改,对于企业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非常有好处。”叶总对记者说。
“实践表明,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代宝军副校长介绍,玉田县职教中心的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制造技术、会计电算化、工艺美术五个重点专业均成立了企业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长期聘请企业的高级技工担任指导教师,“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企业实训、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一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校企深度融合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玉田县职教中心校长孙其刚说,上世纪80年代,瑞士、德国等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学院迅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理论功底和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有力促进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其中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
目前,我市丰南、玉田等多个区、县都在积极筹建职业教育集团,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企业共同参与,通过职教集团的成立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实现职校专业发展与社会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胡杨 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