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商局长到治山模范
专稿 (记者 杨净茹)上世纪90年代,遵化市工商局局长闫永彬很有名。他从严执法,热情服务,为遵化市的工商企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获得过多种荣誉。
近日,“闫永彬”的名字出现在唐山市松下环保基金奖励名单上。他是作为治山植树的模范而获奖的。
从工商局长到治山模范,闫永彬走过了怎样的路?记者怀着敬意,访问了这位不寻常的老人。
闫永彬生长在遵化市东旧寨镇闫家峪村,参加工作后任乡镇干部多年。1999年,从遵化市工商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休。这年春节,老闫从遵化城里回老家探亲,看到寸草不生的荒山、贫困依旧的乡亲,心里很不好受。他下决心为改变家乡面貌出把力,让荒山绿起来,让乡亲富起来。
闫永彬告别城里的妻儿,带着行李回到老家,向村里申请承包北山2000亩荒山,开始了他的治山之路。
北山是石灰岩地质,不好开发,贫困的乡亲也不愿投入资金搞开发。闫永彬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4.8万元,住进了大山。那时的北山,没水没电也没有路,老闫住的是简易窝棚,点的是蜡烛,运树苗只能用牛车拉,拉不到山前就得雇人挑,创业之艰难可想而知。
开山铺路、担水上山、挖坑种树都需要钱,闫永彬的那点资金很快就捉襟见肘。老闫只能边建设边琢磨着尽快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子来靠山养山。于是,闫永彬种上了收益较快的香椿树,并尝试着养了营养价值高、市场价格好的绿壳蛋鸡,边种养边造林。石灰岩土壤稀薄,山上土壤少得不足以盖住岩石,他就一担担地挑土填到树下。为了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他栽树时全部采用树下薄膜覆盖,并从山下担水浇树。一年过去了,长势喜人的香椿树证明了老闫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也赚到了开山以来的第一笔钱——64元。虽然回头钱不多,却给了他继续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第二年,闫永彬又把附近的1000亩荒山承包过来,购买了活塞泵和高压水管,把水从三里外的村里引到了310米高的山顶上,建起了水窖,解决了山上用水的难题。第三年开春,老闫开始在山上大量地栽植香椿、山杏、核桃、花椒,并大面积用酸枣嫁接大枣,使经济树木达到2万多株,同时扩大了养殖规模。为解决照明问题,老闫投资8000余元购置了一套风力发电设备,从此,北山漆黑的夜晚有了光明。
三年的时间里,荒山已有了不小的变化,资金投入也与日俱增。此时,老闫已花光了家中积蓄。面对无底洞般的投入,家人反对的声音更加强烈,亲戚朋友也给他打起了退堂鼓。闫永彬自有主张:“如今社会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急功近利,心气儿浮躁。而绿化是个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大的事业,只要坚持一定能胜利。不管怎么说,我山上的树在黑夜白天地长,这就是效益,这就是我的收获。”
倔强的老闫瞒着老伴儿,找朋友借了十几万元,拖着病体两下江南,寻找适合山上发展的养殖项目。经过考察,他从浙江购进了十头野猪,试养20多群意大利蜂和15只梅花鹿,并陆续增加了1000只雏鸡。这些养殖项目全部获得成功,成为老闫绿化荒山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他以山养山的思路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去年,老闫又嫁接了2000棵大扁杏、600棵古玩核桃。如今,香椿、大扁杏、古玩核桃、大枣、香花槐五大基地基本成型。其中香椿年产量近2000公斤,并成功地生产了真空速冻香椿,仅此一项,年收入达4万元。12年过去了,在闫永彬的不懈努力下,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硕果累累的“花果山”。
12年的风餐露宿,12年的含辛茹苦,12年的甜酸苦辣。有人要给老闫算经济账,他一笑了之。老闫的心中有笔环保账,他说:“我把千亩荒山绿化了,我认为社会效益是我经济效益的10倍以上。环保局局长说我这山生态效益每年近500万元。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退下以后还应该发挥自己的潜能,把它释放出来,为人民做点贡献。我不能给儿子留下楼房,留下存折,但是我可以给子女、给后代留下一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