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牛淑丽:善行谱写“大爱”曲
专稿 (记者 赵雅静 通讯员 张威)牛淑丽,48岁,古冶区林西街道繁兴社区书记,一名有着22年党龄的老党员,十年来先后帮扶区内40多名孤寡老人,并与迁西、丰南、承德等多地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每月千余元的工资几乎全部用于爱心事业。
“有事就找牛书记!”
2003年至今,牛淑丽先后担任林西街道东南楼二社区和繁兴社区书记。“不管是哪个社区的,只要有困难,咱就得帮!”牛淑丽用一个“帮”字,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与称赞。
东南楼二社区是1981年建的老小区,居民以老弱病残居多,光低保户就有50多户,居民矛盾较多。牛淑丽从上任的那天起,就管起了社区里柴米油盐的事,十年来,她长期帮扶照顾的孤寡老人就有40多个。
社区里有个盲人叫幺树宝,是个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法定赡养人的“三无人员”,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脾气坏,不易沟通,成了社区里的一块儿“心病”。牛淑丽却从不嫌弃他,经常帮他收拾屋子,拆洗被褥。幺树宝经常住院,脾气暴躁的他经常和医护人员闹矛盾,牛淑丽总是作为幺树宝的“唯一亲人”去给护士赔礼道歉。2011年大年初一早上,牛淑丽正想出门走亲戚,突然接到电话说幺树宝家着火了,她转身就跑向幺树宝家。这时消防队还没赶来,她冒着危险冲进滚滚黑烟,将偎缩在墙角的幺树宝拉出门外,事后还为幺树宝送去一套新被褥御寒,倔强的幺树宝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社区里,“有事就找牛书记”已成了居民们的习惯。尤其是那些孤寡老人,遇有灌煤气、劈劈柴、买东西、找保姆这样的事,只要一个电话,牛淑丽马上就到。她还把老人们组织起来,让他们扭秧歌、练健身操、练习书法绘画,不但使老人们老有所乐,也使社区更加和谐了。
“牛阿姨,你什么时候还来?”
牛淑丽的爱心救助行动不仅在社区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更是数不清。
2005年,牛淑丽从朋友那了解到迁西有一个叫房官营的贫困村。去走访时,她看到有的村民连饭都吃不饱,有二十七八户家里的土炕上没有席子、没有铺盖,深受触动。回来的第二天,牛淑丽就组织爱心人士进行捐款,筹集到2400元善款买好被褥、药品和衣物,自己出钱雇车运到了房官营村,挨家挨户地给村民送去。
牛淑丽知道山区的百姓缺吃少穿,就组织社区及各界爱心人士捐衣物。渐渐地,她所在的社区成了远近闻名的爱心捐助点,谁家有不穿的衣服、不用的旧电器都送到社区,牛淑丽亲手做好很多个大布口袋,把衣物一件件、一包包整理好。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到房官营村送衣物,一个怀里抱着几件衣物的小孩问我:‘牛阿姨,你什么时候再来?’当时我摸摸孩子的头,坚定地说:‘阿姨过几天再来!’”说起到迁西扶贫的经历,牛淑丽的眼里闪着泪花。
牛淑丽每年至少要到房官营村去三次,每次去都是她自己掏腰包雇车,带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和几十包衣物,因为她知道,那里的百姓正期盼着她。到那儿给孩子、老人放下三五百的零用钱更是常有的事。
牛淑丽帮扶的村子渐渐由房官营村扩展到周边的东钢村等村庄。除此之外,牛淑丽还对丰南、承德、甘肃、四川、西藏等多地困难群体进行帮扶,经常给远方的帮扶对象寄去爱心包裹。
“爱心路上,我不会停下脚步!”
牛淑丽常说,自己的热心肠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她的父母都是开滦工人,虽说文化不高,但都心地善良。勤劳肯干的父亲是全国劳动模范,得到的奖金全部用来帮助困难的工友了。遇到生活困难的邻居来家里借钱,牛淑丽的母亲总是尽全力帮助。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每月退休金只有千余元的父亲当即拿出1000元钱捐给灾区。对于牛淑丽的爱心行动,父母更是大力支持。父亲常说:“人在难处拉一把,如果你的钱不够用,可以到我这里来拿。”
在牛淑丽的爱心感召下,社区内外500余人加入了她的爱心志愿者团队。8年来,她带领一大批爱心人士先后义务到各处上门服务1700余次,发放衣服、粮油、被褥等生活用品几十万件,各项捐款及物资总价值百万余元。2008年,牛淑丽所在的社区被确定为全区的“慈善爱心帮扶捐助站”。
十年善行,十年感动。牛淑丽一次次向困难群众无私地伸出援手,用大爱情怀展现了一个老党员的本色。牛淑丽说,在这条爱心路上,她将和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一起不断传递爱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