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五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农村
(王瑞志、唐建勋)记者从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推进大会上获悉,我市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按照“重点建设达标、全面清理提升”的总体思路,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力争全市农村面貌年内求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加快建设“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现代农村,努力打造具有实力、活力、魅力的沿海城市、美丽唐山。
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清理房前屋后、村内街道、村庄周边、公共场所和农村集贸市场、农村公路两侧等主要地段的积存垃圾,消灭卫生死角。清理村街两侧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废弃建筑材料,彻底改变柴草乱放、粪土乱堆等状况。到今年8月底,全市所有行政村要完成“四清”任务。加快推进“四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重点加强村庄出入口、主干街道、公路沿线、施工现场、集贸市场、养殖场区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和完善提升,并建立村内卫生保洁员队伍。整治临街建筑立面,实施墙壁粉刷,统一色调,绘制文化墙。到今年12月底,所有行政村基本完成“四化”任务。
实施民居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新民居建设。完善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加强新民居建设规范管理,深入推进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唐山特色的美丽乡村。引导现有住宅改造提升。对规划保留的大多数村庄,引导农民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着力进行就地改造提升。支持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对危房进行改造,不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覆盖面,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村落建设。2015年底前,省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修缮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和建筑价值等,形成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开发的良性循环。
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对纳入今年改造提升任务的行政村,村庄主街道要全部实现硬化。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农民和农村中小学校广大师生喝上达标水。今年至2015年,解决84.92万农村居民和11.95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今年底,纳入今年改造提升任务的800个村全部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行“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运送、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鼓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到2015年,全市所有县(市)区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村内公共活动场所,逐步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
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加强村民中心建设,在全市普遍建成村民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便民、利民、服务于民”的原则,对村委会办公室、村民活动室、警务室进行整合,尽量压缩村干部办公室面积,集中资源建设集办公议事、村务公开、事务代办、信访代理、医疗服务、购物超市、文化娱乐、信息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标准村民中心,使之成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到2015年底,全市重点区域行政村全部建成高标准村民中心。到2015年,在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再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40万平方米,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级农村示范性幼儿园标准,80%以上农村幼儿园达到标准化幼儿园标准。到2015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全市农村80%的行政村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
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争今年底全市完成畜禽养殖场(区)减排改造392家。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理,确保每年开发复垦耕地量大于年度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量,2013至2015年,争取复垦规模达到2.25万亩。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抓好居住庭院绿化。山区在庭院、宅旁发展经济林木。到2015年,力争全市90%的村庄基本实现住户庭院绿化、美化,街道绿树成行,村庄林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