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偏远小村的美丽嬗变

专稿 (孟令勇 王雪漫)丰南区钱营镇后打弓庄村是位于丰南区最东部的一个偏远小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被列入2013年基层建设年帮扶村,由丰南区水务局驻村帮扶。自今年2月驻村工作组进驻以来,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小村发生了美丽的嬗变。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后打弓庄村,只见绿树掩映中,新修的乡间水泥路延伸到村外的千亩大棚园区,一排排白色顶棚的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令人眼前一亮。喜笑颜开的村民将一筐筐新鲜的西红柿、黄瓜装上小货车送往收购点,留一片欢笑声在棚区回荡。
后打弓庄村是棚菜种植专业村,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547亩,其中,棚菜面积2259亩,占全村耕地的64%。但由于村民种植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庄内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连个像样的村委会都没有。
变化是从今年2月工作组进村后开始的。“下基层就应当群众缺什么,我们帮什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是工作组组长董希文在驻村伊始许下的帮扶诺言。结合村庄实际,工作组把调整传统种植结构,优化提升棚菜种植产业当成助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实施好滴灌工程作为工作的突破口。
提高棚菜种植效益的滴灌工程是最先开始实施的。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过和村民商量,将施工日期定在棚菜换茬阶段,于6月初开始进棚施工。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全村360个日光温室全部实施了滴灌工程。
村民赵才有十几年的大棚种植经验。他告诉记者,过去大棚标准不高,大水灌溉,秧苗易生白粉病,如今在高标准日光温室内,滴灌可节水60%至70%,并且棚内土壤见湿见干,降低了大棚内空气湿度,减少了白粉病等病害的发生,杂草少了,秧苗壮了,效益高了。此外,在出水口和管道之间安装了施肥罐,浇水时只需把肥料倒进施肥罐中,在滴灌浇水的同时利用管道系统就可以直接把肥料施入作物根部土壤中,从而减少肥料损失,提高了肥效,节省了用工。据不完全统计,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就可增加1600多元。
与此同时,工作组又筹资86万元,在村内建设占地15亩的育苗温室两栋,引进工厂化育苗新技术,实现全村棚菜生产统一供苗。引进6个短茬蔬菜新品种,丰富后打弓庄村蔬菜种植结构;引进设施桃、设施花卉,调优种植结构。
不仅钱袋子要越来越鼓,生活环境也要越来越好。这是后打弓庄村人一直以来的梦想。但由于村集体无收入来源,村民的这一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工作组驻村后,筹资近200万元,建设了1200余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筹资30万元,筹建了15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文化广场;筹资75万元建设的783平方米多功能大厅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便于开展村内集体公益性事务;筹资50万元,加宽入村路1000平方米,街道硬化6000平方米;筹资35万元,清淤环村排水沟1200米,修建6米宽生产桥1座、管涵7座,彻底解决排水难问题……
在后打弓庄村村头竖立着该村的规划效果图,这是一幅现代农村的美丽蓝图,也是驻村工作组对村民的庄严承诺,如今蓝图中的美景正一点点变为现实。后打弓庄村村委会主任赵民道出了全体村民的心声:“群众缺什么,他们就帮什么。驻村工作组的到来,让我们村干部群众心里暖了、干劲足了,我们欢迎这样的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