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处理女童遭伤害案件过程中,瑞昌市副市长蒋贤智对家属说的一些话引起网民关注。11日,她向大江网记者回应此事时,称自己确实说过类似的话,但有前因后果和特定情境。她在承认个人言论并不严谨的同时,称自己绝不会袖手旁观、推卸责任,并且将依法依规推进问题解决。蒋贤智表示,之所以有类似表述,是希望保护孩子隐私,不想让孩子们受到二次伤害。(8月14日,大江网)
通过一些负责任的后续报道和当事人的现实表现,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句‘自家孩子被性侵不向政府要钱’被个别媒体断章取义,过度解读。媒体不应对“市长”、“当官的”、“带顶子的”的反应过度,而应秉承“公平、真实”的新闻理念和网络道德给每个人以平等的“发言机会”,真正的让女市长把话说完,将事情办妥,让群众满意。
大家不妨冷静思考一下,为什么民众倾向于相信一些过度解读的网络信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网络的便捷性,它拉近新闻事件、当事人与民众的距离。当一个新闻当事人在网络上诉说自己某种受迫害经历,而这样直白、生活化的诉说又非常符合我们的想象,也击中了我们的同情心和对强权的痛恨。同时,我们也会轻易被这样的诉说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去审慎地判断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网络在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也极易充斥着类似信息,它不断刺激你的道德神经,或让你义愤填膺,或让你暴跳如雷,或让你目瞪口呆。二是网络比传统媒体的言论口径要大得多。网络宽,媒体紧,事实上存在的双重标准,给人们一种不正常的期待,那就是只有在网上才能看到“真相”。这几年,尤其是微博的出现,更加剧了人们对新旧媒体差别的认识。
上述情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公众实现日益增长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既要靠国家的教育、引导,更需要民众提升自身品位、提高个人修养。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看看,过一段时间再评论,让自己情绪平复下来,再作出理智的判断。二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功能,比如舆论监督的功能,为民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搭建更宽敞的平台,以媒体的专业理性引导公众有序合法地表达自己。三是国家应继续完善网络立法和网络管理,努力拓展民众意见表达的渠道,打击严重的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空气,为民众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自由的学习社交平台。(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