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之笔描绘“蓝色国门”
——唐山边防检查站创新勤务管理模式纪实
专稿(本报记者张磊 通讯员庆长春高凡)“指挥中心,一艘印度货轮30分钟后停靠12号码头。”接到唐山港集团调度室的电话后,正在唐山边检站指挥中心值班的参谋蒋宝龙立即作出部署,命令两名边检官兵火速前往码头接船。随后,在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监控下,锚地船舶名称、位置、吃水深度等信息,清晰、准确地显示在了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按照这些数据,指挥中心依托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快速简洁地指挥这艘印度货轮安全快捷地停靠在12号码头。
这是唐山边检站创新勤务管理模式,实施建立电子联网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和建立边检警务室为主要内容的勤务改革后,“蓝色国门”发生的新变化。
新勤务管理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唐山边检站所辖的京唐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能源港,也是一座典型的外向型港口,每年靠泊的船舶中,75%以上属于进出口运输。近年来,随着环渤海经济圈效应的日益凸显,港口外轮数量和口岸吞吐量呈井喷式增长,边检站警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2010年初,由此产生的外轮压港问题已经制约了口岸货物吞吐能力的提升。
“说实话,没实行勤务改革之前,我们就怕碰上一天停靠十几条船的情况,因为当时是梯口监护,四个人负责一个泊位,全港区一共31个泊位,需要124人的警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所有人员都到一线,也远远不够。船方、货主急,我们更急。”边检站政委姜宏说。
严峻的形势下,2010年下半年,唐山边检站大胆推行了勤务模式改革。他们按照“一港四区”“一区一室”的规划,在京唐港区码头一线设立了4个边检警务室,每个警务室离最近的管辖泊位不到30米,最远不过300米,具有24小时办理外轮入出境手续、签发证件、执法办案和便民服务功能。
在此基础上,他们逐步形成了边检警务室管“点”、边检巡查队管“线”、电子监控系统管“面”的“三位一体”新型口岸管理模式,实现了警务前移、服务前移、管控前移,不仅节省了警力资源、减轻了民警的执勤强度,还大幅提高了港口泊位运转使用效率。
高科技管控时刻守护国门安全
2011年3月19日,值班员李亚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发现2名可疑人员登上停靠在18号泊位的巴拿马籍外轮,立即启动勤务预案,命令3号警务室巡查人员上船进行核查。经查,二人系无证登轮,依据规定当场进行了处罚。经询问得知,二人以为现在外轮梯口没有战士执勤,管理肯定没有原来严格,就想乘机偷偷上船与外国船员做点生意,发点小财。结果没想到刚上船就被边检站发现,逮个正着。
“新勤务模式刚运行时,我们每天都能处理两三起这种怀有侥幸心理无证登轮案件,时间长了,码头的人都知道边检监控的厉害了,现在这些案件几乎没有了。”法制员刘红国介绍说。
“安全的港口生产环境对企业十分重要。警务室设在码头一线,不但提高了通关效率,还震慑了不法分子,维护了口岸正常秩序。这几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航运业陷入低迷,港口货源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对外喊出‘价格最低,服务最优,环境最好’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货源从京唐港转运,这些都是缘于我们对口岸安全有信心,对唐山边检有信心。”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文仲说。
唐山边检站在新勤务模式上使用的大量高科技管控手段,就好比在京唐港上布控了一张无形大网,处处有防不见防,时刻守护着口岸的安全稳定。今年7月份,该站指挥中心接入了船舶交通管理服务系统,更加全面立体地掌握了锚地和港口的船舶动态,为进一步加强口岸管控,提升服务口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打造边检服务的“国门效率”
唐山边检站的警务室全部建在码头一线,真正实现了“一站式”“零距离”服务。“警务室建在船边,我们走几步就能办好所有手续。过去是来回跑,时间都花在了路上。我算了下,现在比过去开车到边检站办理手续至少节省1小时。这次我就是从船上走着过来办的手续,只用了3分钟。”拥有10多年代理经历的“老码头”高守兵深有感触。
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算过这样一笔账:边检站推行的勤务改革,使京唐港出入境外籍船舶的在港停泊时间同比缩短了31%,作业效率提高了19%,按现在平均每条外轮日租金6万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可为租船方企业节省费用1500余万元,按照单线平均作业效率473吨/小时来计算,每年可为口岸至少增加货物吞吐量117.5万吨,间接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唐山边防检查站以实际行动回应了新时期港口发展的新需求,实现了由过去跟进式服务向引领口岸发展的蜕变,成为推动唐山港口经济迅猛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力军。2012年,该站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边防检查机关提高边检服务水平成绩突出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