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60.1万名中小学生将有电子学籍
学籍号终身不变 将实现全国联网
(记者 刘珲)开学在即,中小学生的电子学籍成为学生家长关注的话题。记者昨天从市教育部门获悉,我市从5月份启动了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60.1万名中小学生电子学籍基础数据的采集上报工作(不包括2013年应届中小学毕业生)。根据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全国将建立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进行编码,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一人一号,籍随人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衔接,终身不变。
据悉,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将在年内实现联网。该系统将为每名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电子学籍档案,对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生流动情况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学校就要为其建立学籍,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学籍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终身不变。学生在进入更高年级或更高教育阶段时其学籍档案基本信息均采用第一次采集的数据信息。根据规定,学籍管理由省级统筹,实行属地管理,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籍。学校和学籍主管部门将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查重。
为防止出现学生在原校“不辞而别”、在新校无从登记和无法统计的情况,《办法》确定了“籍随人走”原则。除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学校学生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外,学校不得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
按照《办法》,学籍档案除学籍基础信息外,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体质健康测试及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学生在校期间的奖励信息,以及享受资助信息等。
中小学生学籍系统不仅与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籍系统对接,而且与公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数据库和国家人口基础数据库进行对接。同时,学籍系统将满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学籍管理、学生资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营养改善计划、控辍保学、事业统计、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的需求。
新闻链接
□新电子学籍系统带来哪些变化?
电子学籍系统是个管理应用系统,学籍管理只是一部分,随着其应用内容的扩充,有利于学校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也有助于教育部门进一步做好经费管理、学生资助、招生入学等工作。同时将为学生学籍转接提供便捷服务,家长只需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其他流程均通过网络完成。
□采集的学籍信息如何确保安全?
根据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指定专门的学籍管理员,建立学籍信息保密制度。学籍系统也将采取现代加密技术确保信息安全,保护学籍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破坏和盗用。
□学籍号在义务教育外还能用吗?
教育部正在统筹建设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籍管理制度和电子学籍系统。对于学籍号,教育部将出台生成规则,原则上基础教育(含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均依据身份证号为基础进行统一编码。学前教育阶段已采集学生信息的,升入小学时仍沿用其已有的学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