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驴友“走赏青海湖”系列报道⑥
只可遥望海心山


图二

图三
专稿(记者杨文进)8月2日早晨6点多,记者听到帐篷外有早起的驴友张罗着去湖边,遂起身一同前往。
我们来到湖边时天色已渐渐明朗,可以看见远处的游船码头(图①)。目前,二郎剑已经建成了由观鸟台、观鹿园、观海桥、观海亭组合成的观赏区,由码头广场“吉祥四瑞”雕塑组合成的休闲区。
湖边已经有很多游客在等待日出。大概6点半钟,太阳从对面的山头悄悄露出头(图②),引来游人们一片惊呼。从古至今,吟咏日出的诗文可谓洋洋大观,只有亲身经历红日喷薄而出那振奋人心的一刻,才知道所有的跋涉都是值得的,“踏遍千山万水而来,只为一睹你的风采!”
在颜色反差较大的高原,阳光的渲染更能使游人体验其独特的美感。摄影发烧友“深秋大树”早已扛着三脚架恭候日出奇景。在他的“导演”下,我们几名驴友在湖边不仅摆出各种造型,还高高跃起。一位藏民牵着白牦牛早早就来招揽生意(图③)。仅仅五六分钟的时间,太阳那充满激情的红彤彤的光芒便很快耗尽,渐渐变成白色。
大家都聚集在湖边那块具有标志意义的石头旁摄影留念,相隔约20米,还有一块写有“青海湖”的石头(图④),是牧民用来收费的。难得到相距唐山约2500公里的青海湖来一回,记者曾有约10次坐火车从青海湖畔路过的经历,但此次是唯一一次零距离接触她。
随着太阳升高,湖边的景色渐渐平淡,大家陆续回去。我们吃完早饭后,9点多才出发。从这里出发沿109国道往西,油菜花田渐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草场。
对于周长360多公里的青海湖,我们坐汽车而来是比较现实的,路上除了碰到骑行者外,还有一些重装徒步者,其辛苦自不待言,但也有其独特的乐趣。大概半小时左右,我们经过了江西沟乡,公路边店铺林立,比较热闹。继续驱车前行约1小时后,我们看到一户藏民在草场上开办的帐篷宾馆,名叫“园之园宾馆”。看到草原上游荡的羊群,几天来一直粗茶淡饭的驴友垂涎欲滴。市徒步协会的郎秘书长在几位驴友的鼓动下去打听价钱,商量的结果使大家欢呼雀跃——整只活羊1900元,另外赠送1桶10公斤装的青稞酒。
主人名叫多才,不足30岁的样子,身体健壮结实。他家所在地为共和县塘格木镇治海村。他很聪明地留给我们手机号(18797288282),希望更多的唐山人到他的牧场旅游。他自己家养着600多只羊,每年有两个半月的旅游旺季,收入可达十几万元。草场对面正好是海心山(图⑤),与陆地相隔有30公里远。
海心山俗称湖心岛,古时称仙山,或龙驹岛,蒙名为“奎逊托罗亥”,位于青海湖心偏南,是青海湖的一大游览胜地。全岛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0.8公里,面积为1平方公里,形如螺壳。山顶高出湖面数十米,山体由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略呈乳白色。天晴日丽,凭高远眺,海心山犹如雪浪飘浮,蔚为壮观,古人曾有诗赞道:一片绿波浮白雪,无人知是海心山。
海心山环境幽雅,绿草如菌,古刹白塔隐存其间,犹如仙境一般。攀上海心山的顶端可远眺青海湖的全貌。据说,海心山上有一种花,名叫佛花,色嫣红,形如罂粟花,叶似蔷薇,每年农历四月开花,香气袭人。此外,岛上还生长着大量的野葱、鹤冠草、薲草等优良牧草,每到夏季,岛上水草茂盛,景色旖旎。
历史上,海心山以产“龙驹”闻名,故称“龙驹岛”。传说,当时有人将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牧之,马皆有孕,所生之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因此称为“龙驹”。唐代名将哥舒翰曾在海心山建造“应龙城”。青海“龙驹”的后代至今遍布青海高原,就是中国著名的河曲马和大通马。
由于风侵日晒,再加上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海心山上大多数建筑物不复存在。1989年至1990年,刚察县僧人在旧址上建造了1座加持菩提塔。可惜我们此行没有游览海心山的计划,只可遥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