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个诊室到大型医院集团 唐山工人医院60年完美嬗变
专稿(春萍 振中 大辉) 编者按:唐山工人医院秉承“病人以生命相托,我们怎敢懈怠!”的院训,历经60年拼搏发展,成为唐山医疗卫生事业醒目的地标,锻打出一块为民行医的金字招牌。为庆祝工人医院建院60周年,本报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向读者展示工人医院60年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绩。
60个寒来暑往,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然而,工人医院迄今走过的60年风雨岁月,却见证了唐山医疗卫生事业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唐山,除了不懂事的孩子,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工人医院。而对于唐山市民来说,工人医院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他们也眼看着工人医院一步步发展壮大。从1953年只有8个诊室到如今的大型医院集团,60年来,工人医院在一次次的跨越中实现了完美嬗变。
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解决唐山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缺医少药的问题,由唐山总工会发起,动员八大厂矿和全市人民,于1950年4月26日开始筹建唐山工人医院。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到1952年年底就基本建成并开始试诊。1953年元旦,拥有8个诊室、12个病区,由当时国家副主席朱德题写名字的工人医院正式开诊运营,敞开了面向唐山广大人民群众的大门。
迎着时代的大潮,工人医院始终把握发展机遇。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前期,工人医院走过了起步发展阶段:医院规模扩大,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器械设备增加,临床技术有所突破,整体形象得到确立。
唐山大地震中,工人医院所有房屋设备全部震毁,470名员工有151人震亡,伤亡惨重。大家忍痛自救互救,患难与共,在救灾部队帮助下建起的简易医院于地震当年年底开诊。经过7年艰苦奋斗,医院医疗质量指标基本达到标准。
规模扩大3倍的工人医院新楼在原址复建竣工后,于1983年11月正式开诊, 1991年创建成为全国首批、河北省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从1993年至今的20年中,工人医院拼搏赶超,以科技和人才兴院,争创医疗名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的这10多年来,医院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积极谋求集团化建设新发展,完善便民利民各项服务措施,医疗水平和社会美誉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2005年,经市政府批准,医院成功组建唐山市工人医院集团。集团以工人医院为本部,内部组建了心血管病医院、脑科医院、烧伤整形医院3个专科医院,兼并原唐山铁路中心医院,外部托管了市第八医院、第九医院和市康复医疗中心,与迁安燕山医院、丰南区医院、迁西康力医院实行战略联盟,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微创、影像、检验、介入、腔镜、器官移植中心、医药商场组成一级医疗机构,形成了“金字塔型”的城镇三级医疗网络,使小病不出社区,专科疾病进入二级医院进行专业治疗,三级医院的集团本部充分发挥整体综合技术能力,集中诊治疑难危重症。此举,整合了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了双向转诊,有效地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如今的工人医院,已经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拥有临床医技科室76个,开放床位1690张,年门诊量近百万人次,跻身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排行榜第44名。
工人医院60年的脚印,坚实而清晰,写下了唐山医疗史上一个又一个的首次:1954年,口腔科医师何文俊在唐山首例开展唇腭裂修补术成功;1957年,外科刘汉杰开展男性结扎术,为唐山市第一例;1970年,医院在全市首先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1978年,医院在全市第一次应用人工肾开展血液透析,治疗肾衰尿毒症;1986年,首开业界先河——贷款引进唐山市第一台日本产东芝全身CT,快速提高了诊疗水平,大大满足了患者所需; 1991年,医院成为全国首批、河北省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1994年,医院泌尿外科成功为一名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了肾移植手术;1995年,胸外科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合作,成功为一患者实施右肺移植手术,这是我国第二例成功肺移植手术,在我省为首例;2001年,医院首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成功;近五年来作为组长单位承担863计划重大专项“自体干细胞移植对冠心病损伤心肌修复的研究”和作为副组长单位与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合作的863计划重大专项“干细胞移植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课题均已完成科技部验收……
这足迹如同生动的文字,书写出一所医院顽强进取的光荣发展史,也在患者的心灵上镌刻下医务工作者所特有的那种善良、智慧与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