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珍:百岁党员忆往昔

专稿(本报记者赵雅静文/摄)
近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我市友谊里社区一户朴素的民宅中,拜访了今年98岁高龄、有着71年党龄的张秀珍老人。不久前,老人因一次意外摔倒,左腿打上了石膏,一直在家卧床休养,为了这次见面,老人坚持扶着受伤的腿坐在床上,她笑容满面地同大家交谈,思路清晰、波澜不惊地讲述着70多年前她那些出生入死的经历。
三寸金莲坚守后方根据地
1915年,张秀珍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小时候缠过足,没上过学堂,20岁左右嫁到滦县梅庄村。抗战爆发后,她的丈夫高连峰率先加入了抗日队伍奔赴前线,而她留在家中,一面凭着勤劳的双手照顾全家老小,一面配合村内的地下党组织,积极开展支援前线、发动后方的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斗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张秀珍想法设法筹措物料,从邻居家借来织布机,白天忙家中活计,晚上经常织布到凌晨两三点。为了躲避特务的耳目,她藏进高粱地、白薯井、菜窖里和山洞中,借着月光或是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悄悄地做活,最多时她交过28双鞋,最少也有9双。就这样,她带领村里十几名妇女圆满地完成了八九次支前任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表扬,而她也因此成为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从开始的恫吓到实施围剿,日伪军几次妄图除掉她以解心头之恨。当时,村里的青壮年被逮住就得去当兵(指日伪军),否则,家里人就要交出3至5袋面粉来赎人。但是对于张秀珍,村里特务却放话说:“让我逮住高连峰的媳妇,就是交出150袋面粉,我也不会放过她,非要她的人头不可!”
1944年农历十月十四,张秀珍刚生完孩子不过两天,正在家里做月子,驻扎在榛子镇据点的日伪军得到消息后纠集了三四十人扑向梅庄村,对张秀珍等人进行疯狂围剿。收到转移通知后,张秀珍急忙抱上孩子,拉着害有眼疾的婆婆,冒着严寒和鹅毛大雪,拐着一双小脚,踏着足足30厘米厚的积雪,艰难地走到距村5里地的一处场房里,麦收季节村民在这晾晒庄稼,严冬时就闲置了,场房里的土炕已经拆掉,房顶漏了半边,既无被褥又不能烧火取暖,饥寒交迫的她把刚出生2天的孩子紧紧搂在怀里,蜷缩在墙角躲了一宿,才逃过了这次围剿。后来,娘三个打游击式地在多个村子住了八九个月,直到日本投降才搬回老家。
乐享晚年最爱创作打油诗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那么多年的艰苦岁月,如今已成为张秀珍老人口中平静的叙述,她甚至还笑着说起当年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竟然因为怕人笑话,下雪天出门她连帽子都没戴,“眼看日伪军就要追来了,而且半夜里也没人会注意,而我竟然还在犹豫要戴不戴帽子。”老人说着爽朗地笑起来。
解放后,张秀珍留在村里继续参加生产劳动,几十年的艰难岁月中,高强度的劳作造成她腰椎变形,落下了终身的病痛。1977年,62岁的她失去劳动能力,没有任何的收入,于是她搬到市里,和儿子住在一起,不甘落后的她又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中,继续发挥老党员的光和热。
尽管从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多年来张秀珍老人却创作了几十首打油诗,她用纯朴、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赞美,对亲朋好友、组织领导的关心照料的感恩之情。
在老人家78岁的寿宴上,她用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幸福之情:“老身今年七十八,早年入党打天下。中年人生坎坷大,扶老携幼照顾家。晚年生活真幸福,子孝孙贤人人夸!”在孙子的新婚喜宴上,她用诗为孩子们道喜,同时教导晚辈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儿女们被评为“五好家庭”时,她以诗勉励:“评上‘五好’别骄傲,继续努力是正道。你们把‘五好’做到底,才是我的好儿女!”2011年,市区各级领导来家慰问后,老人家高兴之余又即兴创作了一首诗:“组织对我忒关心,经常登门来慰问。米面食品加现金,礼重情深谢党恩!”
采访结束时,张秀珍老人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脑筋还挺好使呢,比起年轻人我更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我们党英明领导的结果。我为国家今天的强大感到非常高兴,也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纯朴的话语从这位年近百岁的老党员口中说出时,饱满深情,掷地有声。我们也深深地祝福张秀珍老人健康长寿、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