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瑛:美丽的转身
专稿(赵岩)翻看韩瑛的书法集,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它更像一本美学之书:原来,书法还可以这样写。他打破了传统的书法书写形式,通幅布满字,错落排列,有的字还被裁去一半。他将国画中的构图运用到书法里,注重整幅作品的边角处理,形式感很强。在这本三十多页的韩瑛书法集里,囊括了真草隶篆行,从头看到尾,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人的书法集,这里的作品风格各异,形式多样,既有很浓、很纯的传统书法,又有现代感很强的作品。欣赏这本集册,让人很兴奋,因为作品时而把你带入高山,时而把你带入低谷,又时而把你带入小溪旁,你的心会随着这些书法作品起伏。
当记者惊叹于韩瑛书法风格变化之多时,韩瑛说:“一年后,变化会更大,9月份我要到北京去上学了。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主办的中国书法高级研修班作一年的访问学者。”记者惊诧地望着眼前孩子般兴奋的韩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唐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唐山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在全国书法展上获过许多大奖的韩瑛,在他书法艺术蒸蒸日上、艺术市场前景大好的时候,63岁的他选择了离开,转身去上学了。
韩瑛说,“以前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逾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如今,我又站在了书法艺术的十字路口上,下一步我要怎么‘变’,往哪里‘变’,我急需找到名师指点,也深感还需要学习‘充电’。说到底,要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还需要厚实的文化底蕴。”
一提到韩瑛,很多人会想到他的书法,但殊不知他是绘画起家,与书法是“半路夫妻”。
韩瑛自幼喜好美术,“17岁时文化大革命,那时候学生串联,造反,我就画画。后来学校修了一个7米高的像塔,由我来画。”1970年韩瑛考入了唐山戏校舞台美术系,“革命样板戏”布景一画就是十几年。“后来参加工作后,单位来了一批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来一个就比我画得好,我画不过他们,我想到了转行。”韩瑛毫不隐讳的说。
1979年文化宫院内电线杆上一则不起眼的招生简章,使29岁不服输的韩瑛迈开了“转行”的第一步。那是唐山市第一届书法学习班招生的简章,学习班上的两位老师肖一、王永兴开启了韩瑛书法道路上的启明灯。在这个学习班上,韩瑛学会了拿毛笔,学会了临帖,学会了刻苦与认真,他也记住了肖老的一句话,“写字时,你什么时候听到笔下有声音了,你就进入角色了。”就为这一句话,韩瑛没日没夜地写,常常到天亮。韩瑛说:“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听到笔下有声音了。”而这一刻的代价是,由于用力写字,他手上的茧子褪掉了一层又一层,手掌上的肌肉如石头般坚硬,左右手也不一样大了。
5年后,韩瑛开始在全国的书法大赛上获奖,当记者惊讶于他如此的“加速度”时,韩瑛说:“没啥,我只不过有积极的信念,再加上苦练、傻练而已。”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就是这种苦练、傻练,集众历代名家所长的韩瑛创作了一批具有现代面貌的书法。其作品向字形的简约化方向发展,字的造型美学观念被凸现出来,结字俯仰翻侧,欹(qī,倾斜,歪)斜反正,跌宕起伏,大小疏密,点画之粗细长短、墨色之枯湿浓淡,相映成趣,视觉效果强烈,让人直面一种雄强和力量。这种化刚为柔,柔中寓刚的笔墨,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匠心独运。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极佳的契合点,恰到好处的运笔,让人在现代形式的作品中体味着传统书法的意蕴。
在采访中,记者感到韩瑛不仅仅是位书法家,更是位有思想、善阐释的老师。他对书法的法理有很深的理解,他把这种理解用浅显的语言总结出来传授给他的学生,因为韩瑛还是河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和唐山一中等多所院校的客座教授。在书法的普及和推广上韩瑛津津乐道,他说“教学相长”。
如果说,1979年的“转行”是一个美丽的转身,那么这次“求学”将是一次美丽的嬗变,用韩瑛的话说“一年后我会变得更好”,我们等待着韩瑛再一次破茧而出……
韩瑛简介
韩瑛,字半聪,1951年出生于河北唐山,1974年毕业于唐山戏校舞台美术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唐山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原唐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1984年入选“首届神龙杯书法大赛”,获银奖。1985年入选“第二届神龙杯书法大赛”,获妙品奖。1986年入选“全国洞山杯书法大赛”,获银奖。1987年入选“全国海峡杯书法大赛”,获银奖。1991年入选“中国书坛第一届新人新作展”。1993年入选“中国书坛第二届新人新作展”。1999年入选“韩国国际书法展”,获大赏。2002年入选“庆祝香港回归5周年书画展”,获最高艺术成就奖。2005年中国第二十三届兰亭艺术节,入选群贤奖。2008年入选全国草书展。
作品先后赴日本、美国、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2003年在唐山博物馆举办“韩瑛书法展”,并出版《韩瑛书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