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玉芬:守陵70余载,为了本不应存在的愧疚

专稿(本报记者施疑/文郭立军/摄)辛玉芬的家,在遵化市地北头镇鲁家峪村一条主街上,南窗外就是一棵大树,盛夏,四五个村民在树下乘凉。一墙之隔的辛玉芬的房间,摆设简单,干净整洁。她自己也收拾得利利索索等着我们,白衬衣花外套,花白的头发一丝不乱,因为衰老而凹陷的嘴唇一张一合,抗战的往事,守陵的年月,从一句“那时忒不易”开始,娓娓道来。
70多年前,辛玉芬的家乡是抗日游击根据地,设有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卫生部,每次战役后都有大批伤病员被送到这里,家家户户都是“病房”。辛玉芬家在山根下,四周草木葱茏,从远处看不见这里的房子,家里却能看见西山的消息树,有情况方便及时转移,卫生部就把重伤员安排在她家。
辛玉芬说:“我17岁过门,就在婆家照顾伤号。最多的时候住过七个,炕上仨,地下担架躺俩,外面小棚子里还住着俩。”这么多伤员,一家人都得上阵,“他爷爷砍柴,他老叔挑水,他奶奶我们娘俩做饭。等伤员养得自己能走了,就转移出去。”问起她家一共照顾过多少位伤员,辛玉芬说:“那根本没断过,少说也得有600人。”解放后,好几个伤员回来看过她,她都说不上名字来了,只记得有在镇江当医生的。
据史料记载,1942年春天,日伪军4000多人清剿鲁家峪,形势非常紧张。农历三月初二那天午后,又有敌情传来,辛玉芬和乡亲们赶紧把附近的18名八路军伤病员往南家洼的火石洞里转移。回忆那一天,辛玉芬说:“把伤号们都藏好了,我们用石砬子把洞口堵上,也躲山上去了。伤号们在里头没饭吃啊,过了两天我就偷着给他们送饭去了。到洞口一看啊,死尸横七竖八的。后来听他们说,叛徒领着日本子找着这个山洞,八路军爬出来一个,日本子就挑死一个,忒惨啊。”
日本兵走后,村民们就地掩埋了这些烈士,后来又立了碑。英雄们牺牲的壮烈场景深深印在辛玉芬脑海里,她内疚于自己没照顾好这些兄弟,就当起了英雄们的护陵人。“这些人都是打日本子才死的,有的连老家是哪的都不知道,年轻轻的死在我们家门口了,我得给他们上坟烧纸。十月一、七月十五、过年,都去。”
家里人都支持辛玉芬给英雄们护陵。早些年辛玉芬夫妇带着儿女去上坟,“早先他爷爷、他奶奶我们一家子去,他俩没了我们带着孩子去。我儿子打着幡,就当是他们的儿子。这两年我体格也不中了,去不了了,都是我儿子去。给家里人烧烧纸,给他们也烧烧。”
守陵这事并不难,逢年过节烧烧纸而已。难的是辛玉芬三代人,坚持了70多年。“抗战胜利了,人也死老了,不易着呢。解放后毛主席带领咱们过上了好日子,毛主席的歌我都会唱。”辛奶奶给我们唱起了《东方红》,尽管因为年迈嗓音有些嘶哑,但没有一句走调、忘词,连“呼儿嗨哟”这样的语气词也没漏掉。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结束后,辛玉芬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如今,她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从石家庄赶来看望她的女儿说,老妈前两年还能做饭,料理家务,现在体力不行了。话音未落,辛玉芬就躺到炕上休息,坐了大半天,她累了。
采访过程中,辛玉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那时忒不易”。作为“总结发言”,她说:“要不现在都讲走群众路线呢,没有群众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的确,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离不开千千万万个辛玉芬这样的“群众”。辛玉芬无法忘记那18个保家卫国献出生命的八路军伤员,我们也不能忘记辛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