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报协会记者团银川采风——
贺兰酿美酒



专稿 (本报记者 史兆阳/文 银川晚报记者 韩仁轩/摄)我知道宁夏的枸杞养人,不知道贺兰山的美酒醉人。
8月下旬,中国晚报协会记者团赴银川采风,抵达当晚,银川的同行用一杯红酒为我们洗尘。那是一杯产自贺兰山麓的红酒,通透的酒体散发着深红色的宝石光泽,未曾摇杯,已是果香四溢。轻啜一口馥郁醇厚,回味劲道,引得举座赞美。
银川的朋友告诉我们,宁夏西倚贺兰,东临黄河,贺兰山阻挡了寒流和沙尘,黄河水滋润着土地,加之日照长,温差大,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优质酿酒葡萄生态区,2003年已被国家列入葡萄酒地理标志保护区,宁夏正在全力打造沿贺兰山东麓的葡萄产业经济带。好酒是种出来的。贺兰山的葡萄多,酒庄多,酒质好。银川人近水楼台,乐享此福,不仅葡萄酒成了市民餐桌上的常客,更有好之者在秋天走进酒庄自采自酿一桶,与亲朋好友分享……
一番美言胜似美酒,令人心驰神往、跃跃欲试,我当即请求也去酒庄“自酿一桶”。
三天后,银川晚报的记者小韩带我去“自酿”。驱车向西南,出城约四十公里,贺兰山已经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路两边的葡萄园也越来越多,渐渐连成了片。小韩说,这条贺兰山东麓的葡萄产业带东西宽十公里,南北长约一百六七十公里,到2020年将达到百万亩的种植规模,建成近百个不同风格的酒庄。我们要去的类人首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正处于产区的核心地带。这个以贺兰山岩画中那幅著名的“类似于人面像的太阳神图腾”命名的酒庄是宁夏酒业的代表,它的产品曾在国内外各种专业性葡萄酒大赛中获奖十余项,其中包括极具含金量的英国“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银奖和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金奖。
酒庄的主人冯清是个典型的西北汉子,豪爽、热情,谈起酒来滔滔不绝。“类人首”自营葡园3000余亩,种有赤霞珠、蛇龙珠、黑比诺等优良品种,并花费巨资从国外引进先进成熟的酿制技术,订购法国百年橡木桶,能生产高品质的酒庄酒。遗憾的是我们来的时间稍早,最好的酿造期是在九、十月份。冯清表示:“为了满足你的愿望,咱们可以采摘一些早熟点的葡萄试酿一次。”他带我们走进一片赤霞珠葡园。葡萄树已有17年,正值酿酒葡萄的最佳树龄,根部有成人的手腕粗细,藤上的葡萄大多已变成一串串黑紫色的玛瑙。冯清将手掌轻松插入土中介绍,这里的半沙质土壤特别适合葡萄生长,葡萄树根可以深入地下十几米,能充分吸收水分和营养。我尝了几颗葡萄,感觉很甜。他却不以为然,“现在的葡萄只有七八成熟,含糖量在16度左右,真正成熟时要达到21-24度。”他教我们采摘树下部珠粒稀疏、整串颜色黑紫的葡萄,这样的葡萄成熟度高。一些观光客也加入进来,很快我们就采满了一筐。
我们把葡萄放在酒庄的分拣线上挑选,揪下深色的珠子,剔除青珠和枝梗。这道程序很简单,冯清却说我挑的葡萄不合格。原来我是按鲜食葡萄的习惯,将颜色发紫的珠子都留下。他说这样的葡萄酿出酒来非常轻淡。因为红酒的色泽和果香主要来自葡萄皮色素沉积和芳香物质。只有那种紫得发黑,黑得发蓝的葡萄才会酿出深宝石红色的酒体。得益于贺兰山产区独特的气候条件,这里的葡萄皮厚,色素沉积好,芳香物质浓,因此酒体的色泽和果香是其他产区无法比拟的。
最费力气的一道工序是人工破皮——在一只不锈钢桶中用手将葡萄珠全部抓碎,确实需要点力气和时间。如果葡萄多的话,也可以用脚踩或机器破皮。酒庄的几个工人和我一起上阵,也顾不得挤出的葡萄汁打在衣服上。最后,破好的葡萄被倒进发酵罐中。冯清说:“45天后你就可以喝到自己酿的酒啦!不过那只是原酒,高品质的酒还需要经过4-9个月的地上罐贮和6-18个月橡木桶窖藏陈酿。酿好酒,需要时间和耐心。”
酿出世上最好的酒,这是酿酒师的梦想与追求。而此时我在乎的只是,在这个秋意渐浓的季节,走进贺兰山下繁茂的葡园,拨开绿叶,摘下串串珍珠玛瑙,亲手演绎一杯红色的故事。这种感觉已经让我未饮先醉……
我期待着这杯独一无二的美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