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资新国企新形象
—市国资委推动国企改革发展10年纪实
专稿(本报记者郑芃芃)10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10年,却成了唐山国资国企经济跨越发展的最佳时期。
10年前,我市市属国企普遍被视为包袱,八成企业出现亏损、逾五成资不抵债;10年后,经过改制改革的国资国企华丽蜕变。截至目前,市国资委监管的企业,用占全市国有企业40.20%的资产,创造了占全市国有企业66.69%的主营业务收入,138.93%的利润和80%的实际上缴税金。
蜕变:
国资监管“新政出笼”
2004年1月8日,唐山市国资委正式成立。按照市委、市政府授权,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市国资委牢牢把握定位,层层落实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促进了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市国资委成立10年来,危困企业通过改制、破产实现了有序退出,优势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得到了快速发展,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使我市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焕发勃勃生机,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新征程。
唐山交通运输集团的巨变,就是我市国资国企1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唐山交通运输集团的前身是一运集团和通达集团。随着客运市场逐渐放开,社会车辆不断涌入,市场竞争使这家老国企步履维艰。拥有近5000名职工的这两家企业截至2009年一直亏损。
2009年,在市国资委主导下,整合市属国有交通运输资源,组建唐山交通运输集团,形成客运、货运、汽车驾校、修理与销售“五大专业公司”,打造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适应的运输平台,改制后的唐运集团面貌焕然一新,活力大为增强。
“集团去年共实现总收入8.5亿元,上缴税金3200万元,全年实现利润1200万元。”唐运集团董事长王贵林自豪地对记者说。
唐山医药公司也有着和唐运集团一样的经历。老旧企业无序竞争、互相拆台的局面,致使发展陷入停顿,负债累累。为更好地发挥国有医药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管用药,达到面临大灾、大疫时政府可调控医药资源的目的,市国资委果断决定整合国有医药资产,2010年12月,唐山医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挂牌,第二年就扭亏为盈并实现5个亿的销售收入。
国有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体制机制就要“活”起来,为企业“输氧”并制造“养分”,使其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该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晓光对此感慨良深,“新公司成立后引进优质人才,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并签下‘军令状’,把保证职工每年收入持续增长列入考核内容,使能者上,庸者下。”
10年间,国有企业华丽蜕变,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经济主体。
壮大:
勇于打造“航空母舰”
当年市国资委成立时,面对的是约80%的企业亏损面和整体亏损的盘子,如何才能打破困局,让国资国企脱胎换骨、抖擞精神?唐山国资国企谋势布局的帷幕徐徐开启。
按照市委、市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部署,市国资委实施了优质资产和优势企业重组整合,先后重组了冀东发展集团、唐山港口实业集团、唐山重型装备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
在大型企业集团直接带动下,市国资委直接管理的15家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035.6亿元,是10年前的7.53倍;实现利税32.85亿元,是10年前的20.99倍;实现利润从10年前亏损2亿元到目前盈利10.46亿元。
港口集团董事长孙文仲说:“国资委对企业的监管,该抓的抓住,该放的放活,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把握大方向,同时又给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在市国资委主导下,2010年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企业对外经济合作取得实质进展,既实现了企业股权多元化,又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瓶颈问题。与世界500强西班牙德佳德斯合作集装箱运输,建设20万吨级矿石专业码头……正是得益于一大批港口项目的超前谋划和快速投产,港口集团已发展成为资产155亿元、吞吐量近2亿吨的大型综合性港口企业。
在冀东发展集团发展壮大的进程中,市国资委在战略上指导,在战术上放手,引导企业组织变革和机制创新,监管中做到了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如今的冀东,在困境中奋起,在竞争中壮大,一跃成为资产550亿元、拥有3家上市公司、世界前五、北方第一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
10年间,国有企业乘势而为,强势发展,一路壮大。从“小舢舨”发展为“航空母舰”。
市国资委通过实施大集团、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优势国有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推进重型装备集团曹妃甸装备制造基地、冀东发展集团曹妃甸成套装备制造与研发基地、北方瓷都集团丰南工业区精品陶瓷工业园等项目向沿海转移聚集,使我市在水泥制造、港口运输、重型装备、陶瓷产业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得到突飞猛进的增强。
“我们老的企业已经非常老了,面临厂房破旧、工艺落后、能效过低等棘手问题。国资委因势利导,为企业添油助力,我们才能再次起航!”唐山重型装备集团董事长陈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1年4月,在市国资委引导下,唐山冶金矿山机械厂搬至曹妃甸,成立唐山重型装备集团,新上厂房和设备,进行全面技改并积极延伸产业链,将包括烧结机、带冷机在内的铁前设备产品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型,走一条绿色崛起发展之路。今年,该集团销售收入将达到8亿元,实现利润3000万元。
北方瓷都陶瓷集团在丰南的新园区建设中,创造了当年施工当年完工并达产达效的行业奇迹。新园区更加注重打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线通过采取数控、高压注浆、机械手施釉等一系列新技术,使产品单件值提高了80%以上。
10年间,是改革的春风,吹开了这些企业的万紫千红。
和谐:
以“民生福祉”为“责任担当”
市国资委在推进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改革不会没有代价,发展需要付出成本。市国资委在保证国有危困企业平稳改革的同时,也以职工的民生福祉为最大的责任担当。
原唐山华新纺织厂曾是一个有着辉煌经历的老牌国有企业,却在市场竞争中由盛而衰,随着华新破产,大批职工的生活突然没了着落。
为解除包括华新在内的这些破产企业大龄职工的后顾之忧,市国资委在2009年成立了唐山市职工服务中心,将破产企业资产变现收益中为这类职工预留的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相整合,定期为职工缴纳“双保”直至退休。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该中心继续为其缴纳基本医疗保险。目前,共有13家市属破产企业纳入中心管理服务范围,让16799名破产企业下岗职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现年50岁的原华新纺织厂职工孙博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企业刚破产时,我很迷茫,感觉生活都没指望了,进入职工服务中心后,按时为我们缴纳保险,确确实实帮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几年来,冀东发展集团先后投资20多亿元,承接了惠民园震后危旧平房改造、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等项目建设。
唐山齿轮集团和汇达资产经营公司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分别回购了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的高压电瓷厂和已停产的缸窑热电厂,解决了职工上访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
经过10年脱胎换骨的改革,我市国企重新焕发活力,不仅挑起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大梁,还成为了社会责任的勇敢承担者,唱响了一曲曲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动人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