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体育:“尖子不尖”局面何时改写?
随着全运会的开幕,连日来,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被一些市民提起:作为一个经济强市,为啥唐山在国际大赛中傲视群雄的选手凤毛麟角?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城市的体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我市虽然无法与体育投入巨大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较,但从省内各城市的体育水平相比,除了传统强市石家庄、保定,近几年承德、秦皇岛都有选手捧得奥运金牌,而我们在这方面颗粒无收,与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在省内排行老大似乎毫无关联。
上世纪70年代,唐山曾被誉为全国“田径之乡”、“篮球之城”,群众体育工作也一直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从唐山选拔出去的李耀先接替袁伟民,执掌中国女排的帅印;与庄则栋、郗恩庭等齐名的唐山乒乓国手李景光,是我国第一个在世界团体赛中独得三分的选手;八一队的张立祥、举重冠军云艳红、两次参加奥运会的跳远亚洲纪录创造者刘淑珍、亚运射击冠军刘亚东及翟羽佳等,都是有影响的优秀运动员。
唐山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可从另一方面印证。1991年,唐山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开创了中国非省会城市举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先河,这项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然而,熟悉唐山体育的人都知道,现在我市选手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尖子不尖”,在国际大赛傲视群雄的选手难得一见;还有一些表现抢眼的选手被其他省市以各种优厚的待遇“收入囊中”。
唐山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我们的城市要舍得在体育事业中投入,使优秀人才不外流,把优秀教练、优秀选手引进来;还要确定一些适合本城市发展的优势项目,集中力量发展,创造出品牌效应。
人才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也是周期较长的事业。一些教练反映,很多好苗子被选拔后,家长认为练习体育项目就业面窄、没前途;另外,我市练习体育项目的学生,在升学方面的优惠政策上无法与上海、保定等城市相比。有的城市,只要学生在市级比赛获得前三名,可以随便选择市内重点中学就读。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加大对体育事业的认知程度,使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教练,让家长和孩子认为体育事业值得“拿一生当赌注”,也需要教育、体育等部门联手,为有体育特长的孩子在升学等方面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杨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