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看蔬菜如何走向超市




新鲜干净的蔬菜到达超市供市民选购。记者赵亮摄
专稿(记者杨文进通讯员董春青)市民餐桌上的蔬菜,是如何从田间到达市场、超市的?老百姓的“菜篮子”究竟是不是放心?昨天,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市农合联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目睹了无公害蔬菜从田间采摘到进入超市的全过程。
蔬菜进入超市只相隔一天
清晨5点多,记者来到市农合联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分拣、加工、包装蔬菜。
据公司王喜胜副经理介绍,他们目前与丰南区、滦南县、玉田县等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共集约土地8000亩,其中种植蔬菜6000亩,种植大棚1500个,蔬菜品种近50种。另外,该公司拥有控股、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通过建立股份合作和农超对接等方式,直接带动专业合作社400余家,种、养、加工农户6万多户,自建农产品生产基地3.1万亩。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自建基地直接购进货源占年销售货物量90%以上。
为了保持蔬菜的新鲜,他们大多是前一天开始将采摘的蔬菜储存进常温、低温等库房。当天晚上11点至凌晨6点左右,工人们对储存的蔬菜进行加工,去蒂、去梗、去除老叶、剔除杂质及霉变部位等,使市民将这些蔬菜买到家里后不用再次分拣。
经营网络遍布各大中型超市
不到清晨6点,加工好的蔬菜贴上了商标后,被一箱箱地搬到早已等候的厢式保温货车上,运往各大中型超市及社区便民店,一般在早晨8点前就能摆上超市的货架。
据悉,该公司主要配送经营网络为市区多个大中型连锁超市和惠民园、福乐园、鹭港、祥荣里等市区社区便民店,以及位于河北一号、河北三号、双桥里、越河、68号小区、高各庄、祥荣里、祥和里等地的46个军粮集装箱售卖亭,还有部分单位、学校食堂。
在进行蔬菜加工的同时,工作人员还要对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市蔬菜办也不定期进行抽样检查,以杜绝农药残留超标蔬菜进入市场。蔬菜加工后,直接进行水洗、切片等就可进行烹调。工作人员介绍说,一些未加工的“毛菜”变成“净菜”后,剩下的都是可食用的部分,往往比市民直接到市场采购的蔬菜还要划算。
2012年,该公司卖出农产品21000吨,引领带动各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农产品10万亩。
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
记者在市农合联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的低温库房看到,一些不耐储藏的“娇贵”蔬菜,如白灵菇、白平菇、猴头菇、彩椒、茭白、杭椒、小米椒、蒜黄、鲜木耳等,不仅保存在5℃左右的低温环境中,还被工人们用湿布蒙得严严实实,这样能够保证蔬菜在送到销售地点时的新鲜度。另外,他们还要到田间进行检测,喷施了农药的蔬菜在一定期限内决不允许采摘。如果发现有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还要在低温、通风环境储藏一段时间直至达标后才能允许上市。
据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各农民种植基地规模较小,大部分无法形成连续供货能力,很难达到一些超市在包装、认证、时间、质量、检测等方面的要求,产品运输大多处于常温状态之下,送货不及时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加大产品消耗,影响品质。为此,该公司积极发挥自身经营网络及仓储物流配送设施的优势,建立起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生产基地,提高科技含量,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满足各大中超市大批量、多品种、高质量采购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在降低市民生活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