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化的珍贵纪录:《滦河谣》
专稿(李树领)1944年秋,为争取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中共党组织把民众文化教育作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上日程。昌乐联合县委、县政府按照9月11日冀热边行署《关于开展冬学工作的指示》,号召抗日游击根据地各村建立冬学委员会,开办冬学民校,组织群众利用农闲参加冬学活动。
9月中旬,昌乐县知识界救国会部分骨干按照县委的指示率先在何新庄开办了冬学民校。由于其适应了抗日游击根据地群众学文化、学政治的要求,何新庄村男男女女,一到夜晚就三五成群地涌向民校,呈现出了父子同学,夫妻、爷孙同桌的动人场面。冬学民校分识字班和文化班。在传授文化的同时,突出时事政治教育,如反帝反封建、“二五减租”等内容的教育。为了强化教育效果,县知救会还编写了通俗易懂、合辙押韵的大鼓书教材。
9月中下旬,为发动群众参加抗日,何新庄小学教师、昌乐县知救会“七月剧社”指导员付敏之以高昂的革命激情创作了短诗《母亲摇篮曲》,发表在县知救会创办的文艺刊物《七月》上。全诗共4节,把目光投放到滦河流域,以母亲嘱儿快快长大奔赴抗日前线的口吻叙事,表达了冀东人民一致抗日杀敌的心声。其中第三节特别提到了群众热情极高的冬学。为了配合冬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付敏之恳请县知救会组织部副部长朱燕为《母亲摇篮曲》谱曲。朱燕看了歌词后,被这熟悉的感人场面所打动,当即答应为之配曲。
1944年9月下旬,姜凤飞的“绥靖军”沿滦河西岸经城东一直“扫荡”到东南部沿海,朱燕和知救会成员深入各村张贴标语,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揭露伪满军的暴行,教育群众认清姜凤飞汉奸、卖国贼真面目。10月中上旬,朱燕等人白天逐村宣传,为安全起见,夜里只好露宿赵滩村西小苑庄村外野地的柴草堆。一晚,周围秋风瑟瑟,腹中饥肠辘辘,朱燕彻夜难眠,口中反复吟咏着《母亲摇篮曲》歌词,突然触发了创作灵感,终于完成了《母亲摇篮曲》曲谱,并最后将歌曲定名为《滦河谣》。
这首歌曲是北宁路南文艺工作者自己创作的第一支革命歌曲。它以浓郁的地方韵味、舒缓优美的旋律和易学易记的歌词和曲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随后还被编创成舞蹈配曲。
这首歌曾广泛流传于渤海滩头、滦河两岸,至今许多耄耋老人仍会哼唱。该曲已成为冀东人民抗战史上珍贵的声音记录。
付敏之,原名侯辅廷,辽宁锦西人,李大钊之女李炎华的爱人。1938年冀东抗日暴动中,任抗日联军第十总队第一大队政治主任。昌乐联合县成立后,于1944年7月任昌乐知识界救国会七月剧社指导员。1945年5月海滨剧社在何新庄成立后,任海滨剧社负责人。
朱燕,原名石仙舟,河北省乐亭县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流浪东北,“九一八”事变后愤然返乡从教,在家乡以艺术为武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4年7月,任县知救会组织部副部长,在此期间与人共同创办了中共昌乐县委第一支抗日文艺团体“七月剧社”,主要负责编辑该团体的内部文艺刊物《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