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驴友“走赏青海湖”系列报道⑩
莫让“高原明珠”沦落为“死湖”

图①

图②
专稿(记者杨文进)8月2日下午5点,我们的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长驱直入(图①),经过石乃亥乡到达鸟岛的入口处(图②)。
石乃亥乡的规模比较小,公路边一排红砖房,只有几栋二层的楼房。这1个多小时的行程中,公路一直在湖岸边,有的路段距离湖岸仅几十米,因油菜花开花的时节刚过,我们只看到凋谢的油菜花田,大部分地段是草原。
过了石乃亥乡,公路渐渐远离了湖岸,石乃亥仍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往北经过布哈河大桥就进入了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到达鸟岛入口处的公路时,我们已看不到湖水。路标显示,这里距离湖岸16公里。
刚察县古为羌地。西汉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属西海郡,境内有汉代“北向阳古城”“舍卜齐沟岩画”“哈龙岩画”,位于境内的青海湖鸟岛是我国八大鸟类自然保护区之一,岛上有斑头雁、棕头雁、天鹅等各类候鸟30余种,鸟岛不仅是鸟类动物科研基地,也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刚察县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因史称“环海人族”的藏族首领部落“刚察族”而得名,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300米至3800米。
布哈河即种牦牛之河的意思,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岗格尔雪合力冰峰,是汇入青海湖最大的一条河流。布哈河全长228公里,青海湖每年水源补给量40亿立方米,其中近一半来自布哈河。
当地有一句谚语,“青海湖中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据地方志记载,青海湖早在200多年以前就有湟鱼,是黄河鲤鱼的后代,因全身无鳞,又称青海湖裸鲤,也是青海湖中唯一的鱼类资源。每年六七月份,青海湖里的湟鱼便成群结队,溯流而上,在水流坦缓的布哈河及其支流的淡水河道里产卵。
从前,湖周围人烟稀少,当地的藏族牧民没有吃鱼的习惯,外地人很少到这里捕鱼,因此湟鱼大量繁殖。记者1995年时曾在湖畔吃过这种湟鱼,由于是冷水鱼,生长缓慢,巴掌大的要在湖中生长5年左右,那时仅卖5元钱3斤,肉质鲜美。
由于后来人为的滥捕已造成青海湖湟鱼锐减,加之青海湖水位年年下降,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青海湖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1995年布哈河断流曾导致300吨正值繁殖期的湟鱼死亡,如果湟鱼消失,赖以生存的鸟类也将不复存在。
从2003年1月1日起,青海省政府实施封湖育鱼计划。在封湖期内,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湟鱼主要产卵地捕捞湟鱼,并在流通领域禁止销售湟鱼及其制品。
有关专家称,青海湖湟鱼的危机,即青海湖本身的危机。全球气候变暖、青海湖周边河流来水量减少、可供湟鱼繁殖的水域日益退化等因素,无不威胁着青海湖湟鱼的安全;其中,湟鱼主要繁殖水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重大。青海湖湟鱼为洄游性鱼类,这些工程建设将其洄游通道堵死,不仅改变了其习惯,还使整个生物链、生态环境都受到影响。专家及有识之士呼吁:“再不严格保护,最终将使青海湖从‘高原明珠’沦落为‘死湖’。 ”
可喜的是,近年来畅游在青海湖的精灵——湟鱼的数量已渐渐增多,周边生态也逐步恢复。我们此行之前,郎秘书长反复强调,绝不食用青海湖湟鱼。正如那句经典的公益广告所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