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刚:守得寂寞做“刀画”

专稿(本报记者黄岩施疑)每分钟约300次的敲打,每天超过8小时;每平方厘米6000多次的敲打,耗时最长的作品《水浒108将》连续进行6个月……数字是枯燥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刘小刚的刻瓷创作,在常人看来同样是枯燥的,而他却沉醉其中。
在本届陶博会期间举办的首届中国陶瓷名家名作名品展上,刘小刚的两件刻瓷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那件《冬寂》,28寸宝石蓝色釉的瓷盘上,保留了深蓝色原釉的房子和篱笆,刻出浅蓝色的树、淡蓝色的云、白色的雪。瓷釉分四五层,刘小刚通过做“减法”,一层层刻掉,用不同的颜色表现虚实层次。
被称为“刀画”的刻瓷艺术起源于秦汉,刘小刚从事刻瓷却可以说是“原创”。20多年前,他突发奇想,陶瓷釉面光滑,画完画需要再烧制才能长久保存,以什么形式画画才能不用后期制作呢?他做了一把小刻刀,借力小锤子,试着在一个白胎瓷瓶上一下下把釉面刻掉,还刻出几枝梅花的形状,上了颜色,画面果然可以保存了。第一件作品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刘小刚又刻了第二件、第三件……后来他尝试了白描等多种表现手法,题材也越来越丰富。单打独斗,想提高又找不到专门的教材书籍,刘小刚就从生活中学。为了刻好女性的麻花辫,他骑摩托车追着街上梳辫子的女人看,好几次都被误会不怀好意。
2001年陶博会上,刘小刚看到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展示的刻瓷作品,才知道刻瓷这门中国传统艺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再度兴起,当今淄博有很多人在刻瓷,同时也意识到了差距。他说:“看到王老师那件《齐白石像》才发现自己是‘业余队’的,刀法简单,表现力也不够。”回来后,刘小刚有了目标和方向,读书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跟王一君学习。
刻瓷是个艺术活儿,刘小刚学过画画、根雕,在这些功底之上,刘小刚白天创作,在实践中锻炼出娴熟的多种刀法;晚上读书学习,就连外出参赛坐在火车上也手不释卷,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国画人们不一定都看得懂,所以我把国画的意境,和油画的写实结合起来了。”刘小刚介绍说。
刻瓷是个技术活儿,刘小刚先在瓷器上用专用的笔画出轮廓,再用圆点、一字等不同形状的刻刀刻出层次。记者在他的指导下左手执刀,右手持锤,试着在一个红釉盘子上刻出一片空白,不是滑刀,就是力度不够。“拿刀这只手既要稳,还得动。”刘小刚现在用的小锤子已经用了4年,木柄手握的地方磨损得只有原来三分之一粗细。
刻瓷是个体力活儿,曾是篮球运动员的刘小刚,现在仍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举哑铃锻炼身体。然而岁月不饶人,年近五旬的他眼睛有点花了,创作时要戴上眼镜,时间长了会觉得恶心。
刻瓷是个功夫活儿,一件作品常常要耗时几个月。如果刻到一半出差错,就前功尽弃了,所以每一刀都要刻好。“最可惜的是瓷器损坏。一件瓷器拿到手先敲一遍,瓷胎没啥问题才敢下手刻。”刘小刚说,有好几次一个小气泡没发现,刻的过程中整个瓷器都裂了。
就这样敲敲刻刻,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从青年到中年。20多年坚持下来,刘小刚刻瓷技艺大为提高,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最好成绩是中国刻瓷艺术大奖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