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英:三十载计生情缘
专稿(本报记者施疑 通讯员肖海龙 檀咏)从风华正茂到年届六旬,乐亭县古河乡东新庄村王翠英在计生岗位上坚守了33个年头。回顾过来的种种经历,王翠英说,“当初,真没料想到会在这个‘天下第一难’的岗位上坚持这么多年。但是经年累月、点点滴滴的付出,却让我和计生工作结下了割舍不断的情缘。”
计划生育的“活档案”
1980年,27岁的王翠英走上了计生专干的岗位。初入此行没有经验,上门做育龄妇女工作,提到结扎、上环等字眼时,自己的脸先红了,完不成任务不说,还被人取笑甚至谩骂。为此,王翠英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然而她没有放弃,因为她深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基本国策,事关全局和长远。
克服心理障碍之后,还要掌握计生政策和知识。为此,王翠英在劳作之余,一有时间就扑在学习上,计生报刊天天看,计生知识手册不离手边,将相关法律法规及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知识牢记心间。每逢业务培训,她总是反复学习、认真请教,为了提高业务能力,她经常东奔西走,向其他业务精通的专干取经。遇到难题时,无论刮风下雨,骑上自行车就去计生部门咨询请教。
如今,凡是上级部门检查或调研时,问起东新庄村育龄妇女某某的情况,王翠英都对答如流,从未出错。东新庄村主任王雨江自豪地说:“王翠英胸中装着一本账——东新庄村计划生育情况账,她就是我们村计划生育的活档案。”
爱串门子的“知心大妈”
在东新庄村,王翠英“爱串门”家喻户晓。她可不是串闲门,而是利用串门的机会,到村民庭院炕头、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排忧解困。
“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句答复。”王翠英在与育龄群众的接触中为自己定下这样的原则。在工作中,她创新服务方式,制作了精美的计生爱心服务卡发放给育龄妇女。同时,采用了谈心聊天和随身笔记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生殖健康科学教育、保健常识普及。村民们按辈分形象地称她为“知心大妈”“知心大姐”。
作为弱势群体,计生困难家庭是王翠英的牵挂。村民王春起因工伤致残,生活一度陷入贫困。王翠英帮他在村内办超市,并且号召村民筹资捐款,使这个陷入绝境的家庭走上了致富路。村民王建立失去了独生子,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抹去伤痛。王翠英一有机会就到他家串门,像亲人般去关心照顾,还帮助其申请了低保,终于让夫妇俩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打不死的“小强”
千难万难,计划工作最难。尤其在农村,“生儿养老”“多子多福”等观念根深蒂固。要想把计划生育工作做好,除了要有做事认真的态度,还要有不怕磨嘴皮、不怕碰钉子、不怕吃闭门羹、不怕坐冷板凳的“四不怕”精神。
村民董某育有两个女儿,婆婆一直想要个孙子,丈夫也希望自己后继有人,董某就想再生个儿子。王翠英知道她家的想法后,多次上门劝说均无功而返。但她没有放弃,董某在家时,王翠英就帮她收拾屋子。下地干活儿时,就和她一起忙活。即便面对冷言冷语,也始终微笑面对。最终,王翠英说服董某夫妻放弃了三胎计划,也得到了对方的尊重和敬佩。
讲政策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决问题时,不怕吃闭门羹、不怕坐冷板凳。王翠英说:“面对有超生想法的村民,不管对方对你态度怎么样,都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违反了国策。要把自己的职业看成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业,不怕磨嘴皮,敢于碰钉子,要誓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3年的默默奉献,让东新庄的计生工作走在全乡乃至全县前列,该村连续多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全县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典型。王翠英本人也多次被市、县、乡政府评为“优秀计生专干”“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计划生育模范户”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