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韵铿锵 国粹流香
——国家京剧院二团专场演出侧记
专稿 (记者 刘笛 赵岩)唐山市首届京剧票友大赛颁奖晚会结束后,令人期待的国家京剧院二团的京剧专场演出,9月26日、27日晚在燕山影剧院精彩上演。无论是经典骨子老戏《四郎探母》,还是新编历史剧《洛水伊人》,艺术家们的精湛演技都让唐山戏迷如痴如醉。
《四郎探母》以情动人
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骨子老戏,取材于杨家将的故事。该剧行当配置整齐,唱念安排得当,唱腔丰富而优美。整出将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种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哀婉动人。
随着舞台大幕徐徐拉开,第一场《坐宫》便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喝彩,这场戏几乎囊括了“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多层次地展示了人物的情绪变化,是一出著名的生、旦唱工戏。据团长李海燕介绍,安排这场传统经典老戏,就是想通过它来展示二团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铁镜公主有男旦的参与演出,更是让大家眼前一亮,也给青年演员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
记者现场注意到,随着舞台上艺术家们丝丝入扣的表演,有的戏迷随着鼓点打起了节拍,甚至会跟着调子小声哼唱起来。毕小洋扮演的佘太君,一开腔便赢得满堂彩。专场演出开始前记者就遇到了门口等候的票友李先生,他就是专门冲着毕小洋来的。今年70岁的他,特意从1号小区坐公交车赶过来,为的是能现场听听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演唱。
《洛水伊人》亮点纷呈
一出戏就是一本书,新编历史剧《洛水伊人》呈现给观众的是三国那个动荡年代中甄宓的凄楚人生。整台演出舞台布置简洁,乐队阵容融入了笛子、古筝等新鲜元素,在唱腔、人物行当上都具有创新之处。
舞台上传统的“一桌二椅”被取消了,几乎没有任何陈设。这正是该剧要追求的一种空灵的意境之美,摈弃了复杂的舞美布景,景片集中于后区,中、前区基本留白,为表演留下空间,让观众将更大的注意力集中到演员身上。道具的精简还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好处,团长李海燕说:“根据以往带团的经验,到外地演出的时候,繁杂的道具既不方便运输,也会给剧场方面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这部戏从一开始就不要大制作、大投入。”
演出中音乐旋律幽婉典雅,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戏中。据李海燕介绍,“我们这次配器没有使用西洋乐,而是全部采用民族乐器,这样与全剧风格更吻合。”甄宓的头饰颇具“云髻峨峨”之感,服装设计更是把年代、传说、剧种多种元素融合于一体,将伊人之“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充分展现出来。
这出戏的行当定位准确,曹植用老生来展现他的豪放潇洒,风流倜傥又不失文气,裘派花脸魏积军在该剧中塑造了京剧舞台上的首个曹丕形象。唱腔设计从主演李海燕的嗓音条件出发,幽咽婉转、刚柔并济,既深具程派韵味,又符合人物情境。面对曹丕、曹植的王权、文章与美人之争,甄宓选择投洛水一死,用生命唤醒了这对兄弟的骨肉亲情,这一死,非关缠绵的小我之爱,而是昭示良知的人间大爱。这也正是该戏的立意深远之处。
让京剧走进百姓心中
三天的演出,姚大妈每场必到,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到现场听京剧,感觉和看电视不一样,现场的气氛能感染你,给你带来震撼。以后有这样的演出,她还会来看。陪姚大妈来看戏的是他的儿子,他说:“以前不怎么听京剧,这次陪母亲来听了三天,对京剧有点兴趣了。回去从网上下载点视频听听。”在现场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来听戏,他们告诉记者,他们并不要求孩子能听懂,只是让他们来感受什么是中国文化。
的确,唐山文化底蕴深厚,除了孕育出皮影、评剧、乐亭大鼓三枝艺术之花外,国粹京剧也是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山的京剧爱好者众多,京剧走入基层,与百姓心心相印,是我们每个京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对京剧创作水平和艺术素养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团长李海燕告诉记者,每次回到家乡唐山,她都有种莫名的亲切感,除了感慨于家乡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触动最大的就是老百姓的热情、质朴、真诚。除了专场演出,她最希望的还是能和唐山京剧团共同合作。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它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唱腔、一个身段,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需要弘扬歌颂的真善美,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李海燕团长所说,“与国外接轨,首先我们应该记住自己的文化。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它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