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的青春期:几多无奈几多忧
(邓孝生)在一些中学举行的家长座谈会上,教师经常听到家长们这样的反映:孩子升入中学后变得会顶嘴了,以前的乖孩子怎么变了?家长们很茫然,甚至苦恼和忧虑。其实,他们面对的是孩子在青春期所产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现象扫描
升入中学,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沟通上的困难。孩子抱怨:父母越来越不理解我。而家长也在感叹:孩子越来越难管教。八年级的小芹因和母亲的关系而苦恼,她在周记中写道:“昨天晚上,我和妈妈又吵了一架,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她一直唠叨个没完。由于我在学校遇到了一点不顺心的事,心中很烦,就顶撞了几句。想不到她竟伤心大哭。回想起来,一年多来和妈妈发生的几次‘战争’,都是因为她唠叨引起的。”据对某校的调查,60%的初中学生对家长、老师有较明显的逆反心理,其中对家长逆反的占大多数,矛盾多由孩子的成绩、交友等问题引起的。逆反心理表现为:1.不让父母检查作业,翻看书本,甚至不让他们进自己的房间。2.拒绝意见,动辄争吵。3.和家长冲突,离家出走。4.与异性交往,父母越反对,自己越坚持。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学生与家长顶过嘴;有了烦恼和心事,只有极少数人愿与父母诉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
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危害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向、固执偏见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逆反心理经常反复地呈现就构成狭隘的心理定势。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逐步成熟阶段,由于阅历和知识水平局限,心理单纯而稚嫩,而且有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和闭锁性的特点,加之当今的独生子女大多任性、脆弱、自负,致使他们与家长或教师对立,随着误解、分歧、隔阂的出现,从而形成逆反心理。孩子们面临的很多困惑和矛盾来自成长以及学习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出现压抑感、失调感,反抗心理不断加剧。他们以为自己成熟了,时常对以前十分相信的事物产生怀疑,对父母、老师产生对抗情绪,由此容易出现违反纪律、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在学业、升学的巨大压力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惑和困难,这时需要父母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孩子,而不是以训导者的身份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否则,只会换来孩子的反抗和不满。
逆反心理的危害十分明显。一位抓德育的中学副校长说:“中学生与父母‘冷战’,时间长了,会伤害家长的感情,进而影响家庭的和谐。同时,也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学业。”一位优秀班主任说:“学生对老师逆反也不好,时间长了会产生厌学情绪,进而会辍学。”
家长:理性对待孩子
一是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责,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但大千世界,还是普通人占大多数。如果孩子智力平平,而家长却不顾客观因素,一味高投入、高要求,其结果可能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孩子成长问题上,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二是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可拔苗助长。有的家长给孩子报四五个辅导班,有的家长让孩子学琴、学画、学英语,根本不考虑孩子是否喜欢。有的要求已超越了孩子在该年龄段所承受的最大压力。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一个敏感的阶段,这时期他们的思维是兼具孩童和成人两种模式的,因此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重技巧,同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将教育简化为训斥、禁止与惩罚。笔者曾读过一篇《中学生给家长的九条建议》,其中第二条是:不要对我大喊大叫;第三条:不要总是发号施令,假如你向我提出请求,我会更心甘情愿地去做事;第四条: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我;第五条:不要拿我和任何人比较。希望这些建议能给家长们有益的启示。